【全面性工作总结】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安排
2022年,全市文旅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文旅融合为主线,以产业复苏和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强市建设,奋力开创文化旅游工作新局面。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公共文化服务出新出彩。一是加强公共文化场馆建设。16家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有9家完成新建。全市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共接待客流273.6万人次。举办“社区艺校”“乡村艺校”800余场次。市图书馆等5家单位获评“安徽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红剧场完成市场化委托运营首演,成功举办2022中国黄山书会首届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论坛。二是实施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出台《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倡导“一村一文化”,开展“乡村文化大舞台”“乡村春晚”等群众文娱活动,让农民“乐起来”。组织送戏进万村演出1828场,累计举办广场舞大赛、民族器乐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1.2万余场。《舒城县推进文化惠民“暖心行动”接地气聚人气》信息专报获郑栅洁书记肯定批示。金寨县文化馆公共文化云服务案例被国家文旅部评为“国家公共文化云基层智能服务端”典型案例。霍邱县《汇聚基层人才力量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和舒城县《兰花茶乡飘书香》2个案例入选省20个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三是加强文艺精品创作。表演唱《这个冬天》等4个作品获第三届安徽省“群星奖”,黄梅戏《锁龙图》入选安徽省2022年戏剧孵化计划项目。笛子独奏《茶谷春韵》获得2022首届长三角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大赛银奖。《锁龙图》《大山的故事》入选省厅“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安徽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节)目。原创歌舞节目《咱们村里有春晚》入选文旅部主办的“我的村晚我的年”央视频接力展播活动。
(二)文化遗产保护持续推进。一是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完成《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分类整理革命遗址遗迹及纪念设施467处。组织开展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及《六安市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持续推进六安汉代王陵项目和文庙项目工程。争取国保、省保、市保项目18个,申报资金预算3605万元。清理古墓葬9座,出土文物20余件。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开展执法检查,未发生文物安全事故。二是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庐剧、大别山民歌两项目获得国家级非遗保护资金补助。新增省级非遗项目5个和市级非遗传承人37位。完成《非遗•六安》(第二季)纪录片3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包括六安瓜片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遗代表名录,徐集花生糖制作技艺等5个非遗项目入选省第六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成功举办2022壬寅年清明纪念皋陶、首届非遗购物节、大别山风景道上的非遗等系列活动。
(三)文旅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全市共接待游客45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362亿元。一是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印发《六安市旅游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六安市加快旅游民宿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旅游富民工程2022年工作实施方案》。加快落实全省乡村旅游“421”工程,完成269个“双微”提升工作。实施“生态原味·乡宿六安”旅游民宿“1289”工程,在全省率先推出《“大别·乡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地方标准,打造“大别·乡宿”旅游民宿品牌。新改建民宿70家,完成投资约4.5亿元。霍山县有山美地等5家民宿入选省百家精品民宿,金寨县八湾堂等2家民宿被评为丙级旅游民宿。“飘香果岭 画卷平岗”探春之旅、“红色新征程 立夏烽火行”红色之旅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人入选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二是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景区“提标进阶”工程,大力推进“1+N”大别山风景道体系建设,把大别山的“红色”旅游基地和“绿色”旅游景点串成线、连成片,800公里大别山风景道节点策划已完成初稿。新、改建旅游厕所25座。金安区入选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陡沙河温泉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张家店度假区通过省级旅游度假区资源评价。龙津溪地被评定为4A级景区,汤家汇红旅小镇、紫荆花怡养小镇等5家景区被评定为3A级旅游景区,裕安区林水寨农业园等4家景区通过3A级景区景观价值评价。携程度假农庄等8处入选全省百佳乡村旅游示范点,大别山国家风景道(霍山段)、中国红岭公路成功创建省级旅游风景道,天堂寨镇入选省级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新增“安徽省职工疗休养基地”11家,市级职工疗休养基地14家。三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105家,实现营业收入52.2亿元。1-10月份,纳入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投资和储备计划项目33个,完成投资32.179亿元。六万情峡文化旅游区夜游活动、皋城印巷——时见鹿音乐餐厅分别入选2022年省“十佳夜娱活动”“十佳深夜食堂”。
(四)文旅项目建设加快推进。59个项目列入省文旅项目库,年度完成投资33.66亿元。7个项目成功申报全国文旅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财政贴息备选项目,计划贷款2.28亿元。推进数字创意产业及“双招双引”工作,成立数字创意与现代服务业产业链推进协调小组和市数字创意与现代服务业产业协会,编制《六安市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六安市数字创意产业双招双引行动方案》。全市纳入省“双招双引”平台项目245个,金额545.4亿元,开工、投产项目137个,纳统率100%。六万情峡景区荣获全省数字创意和文旅产业“十佳落地项目”奖。加强文旅企业助企纾困,建立文旅企业、项目融资需求库,加强银企对接,38家文旅企业纳入省服务业“白名单”,10家重点文旅企业获融资1.74亿元。
(五)文旅宣传营销有声有色。一是打造品牌化营销。积极做好“春游江淮请您来”“美好安徽dou起来”、央视广告宣传等融媒体宣传营销。先后举办“坐着高铁寻游六安——自驾800公里大别山风景道大V采风攻略创作”、“大别山风景道”抖音短视频大赛、自驾游大会、首届“大别山研学旅行产品方案设计”大赛等活动。请进来自合肥、滁州等省内城市的重点旅行商参加集中踩线推介活动。持续推出“安徽人游安徽”“六安人游六安”优惠活动。走出去赴阜阳、淮南、珠海、上海等重要客源城市举办“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文旅推介会。二是办好专项营销。积极开展“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活动,推出10个市级“特色美食村”、11条市级“特色美食旅游线路”;九公冲村等3村被评为省乡村旅游“特色美食村”,2条线路入选首批游安徽“不得不游”的特色美食旅游线路,7家店入选省级特色美食体验店。编制出版《原味六安》美食画册。摄制《全景六安》文旅专题电视节目。三是提升文旅信息化水平。发放文旅消费惠券800万元,搭建、运营携程六安文旅官方星球号。开展文旅领域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工作,全市43家A级景区和公共文博场馆应用深度达到三级。
(六)文旅市场环境持续向好。一是守牢安全防线。积极开展全市文旅市场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工作督查检查以及旅游景区内水上漂流项目安全、文旅行业自建房安全等专项整治。在天堂寨景区举办全市文化旅游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启动第三方媒体监督“体验式”暗访。二是提升服务质量。举办“5·19中国旅游日”系列宣传活动。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活动200余场,发放各类宣传品1.5万份。天堂寨和万佛湖2家景区被评为第一批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取消金马户外活动营地、慈母宫2家景区3A级景区质量等级,落实旅行社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扶持政策,已办理退款22笔共121万元。三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大文化市场检查力度,开展歌舞娱乐场所、网吧、网络文化、“扫黄打非”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6万余人次,检查各类经营单位7000余家次,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2600余本,办理行政处罚案件33件。
(七)广电出版事业健康发展。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组织开展2021年度广播电视作品推优评议,13件作品获得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3部作品在省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征集推选活动中获奖。开展迎接党的二十大全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安全播出保障安全检查,全市广播电视安全零事故。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2万余场。开展红色主题电影进广场、社区、景区等250场。全市农家书屋更新图书12万余册。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 书香润社区”活动,荣获省“书香社区读书达人”朗诵大赛优秀组织单位。组织并参加2022年安徽省主题阅读朗诵大赛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开展冬奥版权保护集中行动、“青少年版权保护季”等行动。推进15分钟阅读圈建设,完成全市30个城市阅读空间建设,服务周边群众60余万人。
二、2023年工作安排
虽然我局2022年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市文旅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文旅融合的广度、深度还不够;数字创意和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小,缺乏龙头骨干企业和聚集发展基地;艺术创作精品不够丰富;文旅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等。2023年,市文旅局将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加强工作督查检查力度,持续推动全市文旅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争先进位、走在前列,确保全年各项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
(一)实施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继续实施《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市文化馆、市图书馆争创国家(市级)一级馆。巩固和发展乡村文化阵地,持续开展“社区一家亲 文化进万家”系列品牌群众文化活动,继续举办“社区艺校”“乡村艺校”,组织送戏进万村演出1828场,搭建“乡村文化大舞台”,指导支持各地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民俗展示展演等农民文化活动,发挥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用,让群众“乐起来”。实施重点文艺项目戏剧创作孵化计划,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力作。开展国家级保护项目大别山民歌的传承活动,举办鄂豫皖三省大别山民歌邀请赛。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完成《六安市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编制,推进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规划审批。推进《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宣传贯彻落实。推进六安双墩一号汉墓本体保护修复工程、汉代王陵墓地盗洞回填和围护工程。开展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评选,完成《非遗·六安》宣传片拍摄。举办非遗过大年、清明皋陶祭典等非遗主题活动。支持非遗传习基地、非遗工坊建设。
(三)推进旅游富民工程。力争202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48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88亿元。培育文旅融合高质量产品,加快推进《六安市旅游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 2022-2024年)》,落实乡村旅游“421”行动,打造200个“双微”改造提升点,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加快现有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提标进阶”,力争创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4A级景区、2个省级主题村。推进旅游民宿“1289”工程,新改建不少于50家民宿,评定一批“大别·乡宿”。加快红色旅游发展,指导金寨县开展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试点建设,加快裕安区和舒城县全域旅游发展步伐。启动800公里大别山风景道节点策划和沿途新能源汽车充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1+N”大别山风景道体系。加大数字创意产业推进和“双招双引”力度,加快荣盛一品原乡、金石湾欢乐园等重大项目建设。与上海知名文旅企业合作,打造示范项目。强化规上文化企业培育,开展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积极创建省夜间文旅消费“四个十佳”品牌。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
(四)加大文旅宣传推广力度。抓住与上海对口合作、长三角一体化、合肥都市圈建设等重大机遇,举办“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文旅宣传推介会,与上海互设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共同研发区域特色旅游线路,开拓优势旅游资源,巩固拓展皖北、合肥、武汉、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文旅市场。聚焦“1+N”大别山风景道节点策划建设,持续推出主题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举办春夏秋冬四季摄影、短视频大赛和自驾游等系列活动,打造国内知名自驾游廊道。推深做实“安徽人游安徽”“六安人游六安”活动,开展“六安四季”主题活动、“月月有节”等特色宣传活动;继续与央视、安徽卫视等主流媒体合作,打造旅游宣传营销矩阵。深入推进“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举办皖西美食文化品鉴推广活动。
(五)加大文旅市场监督管理。持续做好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举办“5·19中国旅游日”系列宣传活动、六安市文旅行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开展第三方媒体监督“体验式”暗访。参加省厅各类旅游服务质量技能大赛,积极申报省级旅游服务质量品牌创建。推进文旅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组织开展文明旅游“六进”等活动。加大文化市场环境整治力度,推进“扫黄打非”各项工作任务,做好各类文化市场的日常执法监管。
(六)推进广电出版行业发展。持续加强行业监管,开展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整治,做好广播电视行业安全播出保障。组织开展全市广播电视作品推优评议、优秀播音员主持人评选以及广播电视行业职业技能选拔赛等。举办第六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组织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及主题电影进广场、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活动,推进电影惠民发挥实效。开展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等全民阅读活动,高质量做好1848个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工作,着力推进“15分钟阅读圈”建设。
(七)进一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文化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精神。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文化旅游工作全过程、全领域,加强党建引领,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县区文化旅游工作的督查考核,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落细,奋力开创全市文旅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