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旅局2023年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及2024年重点工作谋划情况
2023年以来,市文旅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不断推动全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召开了全市建设旅游强市动员大会,出台了《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旅游强市建设行动方案》。全市共接待游客约57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4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5%和11.1%。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出新出彩。举办“社区一家亲 文化进万家”“乡村文化大舞台”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4.5万余场,服务群众1200余万人次,数量居全省第一,舒城县被列为“送戏进万村”活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县。开展乡村“村晚”294场,翁墩乡杨公村获评“四季村晚”全国示范展示点。22家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共接待客流469万人次,位居全省第二,市图书馆荣获“安徽省十佳阅读推广空间”称号,全市8家公共图书馆全部入选等级馆(一级馆3家)。打造“皋城文艺课堂”品牌,开设“社区艺校”“乡村艺校”教学点111处,送文艺课程1800余次。创新举办鄂豫皖三省四市首届大别山民歌邀请赛、六安首届新生代歌手大赛、月光音乐盒等文化活动。展演大戏《情系淠史杭》,庐剧大戏《西庐弯弯》入选省戏曲孵化计划。制作《六安红色歌曲传唱曲选集》并向全市各类红色场馆发放。《洼子口》《今日拜》分获第二届长三角原创流行歌曲大赛金奖和银奖。原创歌舞节目《咱们村里有春晚》先后四次登上央视舞台,并被《新闻联播》专题报道。
二是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实施各类文物保护项目20个,争取资金1955万元。推进《六安市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在省文旅厅等部门的支持下举办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鄂豫皖苏区货币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货币展”入选全国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开展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收入分配激励试点。完成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资金申报,六安瓜片制作技艺等9个项目获扶持。举办癸卯年清明皋陶祭典、六安瓜片制作技艺职业技能大赛,开展“非遗过大年”“大别山风景道上的非遗之旅”等系列主题活动,“‘寻艺六安’非遗之旅”入选省十大非遗精品线路,霍邱柳编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荐名单。拍摄《非遗六安》宣传片,新增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0个。
三是文旅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推进“1+ N”大别山风景道体系建设,建成金安区横塘樱花漫道驿站、裕安区红色一号线、舒城县环湖观景平台等28个景观节点。舒城县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张家店旅游度假区等3地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霍山大峡谷获批4A级景区、符桥景区获批3A级景区,六万情峡、梦乐帝巧克力小镇通过4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价。获评安徽省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2个,最干净旅游乡村2个,最干净景区1个,获评省乡村旅游“精品主题村”4个、特色美食村5个、“后备箱工程基地”4个,35个景区景点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横排头景区入选水利部“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名录”,金寨县入选“省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单位”,九十里山水画廊入选第二批省级旅游风景道,金寨红岭公路入选全国第一批交旅融合典型案例。悠然蓝溪被省委、省政府授予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企业30强 ”称号。遴选天堂寨、万佛湖等12个旅游景区实施“一景一案”改造提升。天堂寨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获得3200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编制全市旅游民宿招商项目册,发布《大别·乡宿基本要求与评价》,评定“大别·乡宿”旅游民宿38家,出台《六安市加快“大别·乡宿”发展激励机制(试行)》。全市新、改建民宿104家,弘山美宿等3家民宿入选第二批全国丙级旅游民宿。霍山锦绣大别山、裕安独秀大别山等项目签约落地,大别山滑雪旅游度假区、聆心谷、大别山航空飞行营地等项目建成营业,六安文庙、皋街等特色街区人气旺盛。全市规上文化企业109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3.17%。成立市数字创意(含现代服务业)产业招商纵队,印发工作方案。全年全市纳入省“双招双引”平台数字创意(含现代服务业)项目131个,金额187.73亿元。
四是文旅宣传营销有声有色。发布“安徽人游六安”“六安人游六安”系列优惠活动,市县累计发放文旅消费券885万元,直接带动消费5099.27万元。先后赴合肥、苏州、上海等地举办六安文旅资源推介会10余场。举办第四届红色之旅徒步大会、四季自驾游、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避暑清凉主题活动等特色宣传活动20余场。参与“遇见春天”春季乡村旅游宣传推广、第十八届海峡旅游博览会、2023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等活动,宣传六安特色文旅资源,徽六·六安瓜片荣获2023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银奖。拍摄大别山风景道自驾游、六安邀您来寻秋等文旅宣传片,推出主题精品旅游线路20余条,“六安,安好!”六安文旅有声频道上线喜马拉雅APP。联合央视财经频道《回家吃饭》节目组摄制六安美食专题节目。发送城市旅游欢迎短信1000余万条。
五是对口合作工作走深走实。加大与上海对口合作,出台《2023年上海职工赴六安疗休养优惠政策》,与上海市文旅局、松江区文旅局分别签订文旅合作框架协议,启动“车轮滚滚·春暖大别山”上海--六安自驾游活动,活动信息《扎根革命老区以文旅打造乡村振兴典范》被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专报推送到国家发改委。与上海春秋旅游等头部旅游企业共同成立乐游长三角旅游专列联盟,开行“乐游长三角·六安号”红色旅游专列10趟,全市共接待上海游客212万人次,同比增长13%。参加第34届上海旅游节活动,“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主题花车亮相上海滩,被评“最佳光效色彩奖”。携程度假农庄金寨大湾店二期正式营业,与景域•驴妈妈集团合作的汤家汇镇“十万剧场”沉浸式演出剧目《立夏》正式首演。
六是文旅市场环境持续向好。组织文旅行业管理规范年活动,编制印发“一套指南、一本手册、一份清单”。成立旅游警察、安全安心游办公室,每季度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会,加强假日市场监管,开展暑期汛期漂流项目安全排查、“老区安心安全游”隐患排查。开展两轮“体验式”暗访,举办悠然南山旅游度假区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召开文明旅游联席会议,开展志愿服务“六进”活动700余场。开展“文化旅游执法能力提升年”活动,提升全市文旅执法队伍能力水平。推进“扫黄打非”五大专项行动,开展“规网”、剧本娱乐、农村营业性演出、校园周边等市场整治,检查各类经营单位4500余家次,出动执法人员9800余人次,查办案件55件,收缴非法出版物810余册、非法印刷品1200余张。
七是广电出版工作健康发展。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共征集微电影作品2348部,线上话题播放量超3.3亿。做好亚运会、中秋国庆以及“两会”等重要保障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全面开展广播电视网络安全和安全播出检查,实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零事故。全市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27万场次。补充更新农家书屋出版物11.2万册。开展全民阅读活动,1部作品获评全省一等奖。开展农家书屋2023“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百日阅读打卡活动,舒城县获评全国优秀推广单位。推进“15分钟阅读圈”建设,完成35个阅读空间建设。
二、存在问题
虽然2023年全市文旅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不足,文旅市场主体影响力不够,体验性项目不够丰富,产业领军人物较少,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导游队伍尚显滞后,有影响力的艺术创作精品还不够丰富等。
三、2024年重点工作计划
2024年,市文旅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进全市文旅高质量发展,力争实现全年接待游客6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20亿元,高质量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实施文化暖心惠民工程。巩固发展各类文化阵地,全年开展“社区一家亲 文化进万家”“乡村文化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4.3万场,持续推进“皋城文艺课堂”项目。加强全市图书馆、文化馆联盟建设,以市促县、以县带乡、以乡帮村,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文艺进景区、进商业街区等文旅融合活动,举办乡村春晚、“好戏六安”文化惠民演出、乡村红歌村歌大赛、皖西庐剧演唱大赛、大别山民歌邀请赛、“皋城之星”六安新生代歌手大赛、“大别·乡宿”艺术之旅”月光音乐盒、全市器乐演奏大赛等特色活动。实施重点文艺项目戏剧创作孵化计划,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力作。
二是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谋划申报文物保护利用项目,争取上级文物保护项目资金。继续推进六安双墩一号汉墓遗址本体保护工程、六安汉代王陵墓地考古研究。加快推进六安汉代王陵墓地文物保护项目建设,实施皖西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完成皖西博物馆改陈提升、文化文物元素数据库建设。推动文创开发政企合作,探索文创经营模式。开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组织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举办“非遗过大年”、2024年清明皋陶祭典等非遗主题活动,持续打造“大别山风景道上的非遗之旅”“非遗进景区”等系列品牌。组织国家级、省级非遗专项资金申报及项目实施。推出六安非遗主题精品线路。
三是加快文旅产业发展。推进红绿融合发展高地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示范等“七大行动”。完善“1+N”大别山风景道体系。推进大湾4A级景区和悠然南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抢抓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等机遇,加快红色旅游发展。继续实施“生态原味·乡宿六安”旅游民宿“1289”工程,评定一批“大别·乡宿”,打造民宿风景带和集聚区,打响“大别·乡宿”品牌。加大“双招双引”工作力度,谋划招引一批休闲度假、文旅康养、智慧体验等文旅项目,开展精准招商。加快迎驾春风美酒小镇、梦享村、天堂寨旅游基础设施、天子寨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加大规上文化企业培育,推动产业集聚和示范发展,发展夜间文旅消费,积极创建省夜间文旅消费“四个十佳”品牌。
四是加强文旅市场宣传推广。聚焦皖北、长三角、武汉等重点客源地,开展研学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等主题宣传,推出精品旅游线路,推广特色旅游产品。承办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避暑清凉主题活动等。举办“坐着高铁寻游六安”、红色之旅徒步大会、民宿美食大赛等特色活动。推进“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行动,开展特色美食村、美食线路推选认定。宣传推广800公里大别山风景道,积极申办全省自驾游大会。
五是加大文旅行业监管力度。持续做好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常态化开展文旅市场执法检查。举办“5·19中国旅游日”系列宣传活动,开展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应急演练、第三方机构监督,持续巩固全市文化旅游市场规范年提升行动。开展等级旅游民宿、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创建,组织文旅行业技能大赛,提升服务质量。推进“扫黄打非”各项工作任务,加强对新业态新领域的监管,确保全市文化市场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可控。
六是推进广电出版行业发展。抓好全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网络安全和广播电视设施保护工作,深入推进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整治,加强全市应急广播体系运用管理。办好第七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全年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2万场次,组织开展红色主题电影进广场、进景区等活动。开展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等全民阅读活动,做好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工作,着力推进“15分钟阅读圈”建设和国有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