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25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函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文旅局发布时间:2024-06-13 17:46
字号:

朱洁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非遗保护传承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六安市传统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作为重大责任,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积极推动非遗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市现有人类非遗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8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2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9人,包括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传承人39人、市级非遗传承人75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遗工坊3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5个、市级非遗传习基地22个。

二、关于代表建议的落实措施

根据您的建议,在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下,我局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全面建设六安非遗保护网络

通过田野调查,市文旅局普查出全市973个非遗项目,涵盖所有非遗类别,编辑出版《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一套四本),全面记录各项目内容、分布、传承现状等,摸清全市非遗底数。在国家、省有关部门相继公布首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后,我市于2007年建立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随后各县(区)建立起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形成国家、省、市、县(区)四级非遗名录体系。2019年机构改革专门设立非遗科负责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并根据工作实际,将市非遗保护中心由皖西博物馆调整到市文化馆。建立“全市非遗工作交流群”,拓展市、县(区)及项目保护单位的沟通渠道,加强工作对接,提高工作效率。全市基本形成由各级文旅部门、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传习基地构成的非遗保护网络,为我市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着力培养传统非遗人才

2021年,《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出台,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我局全面摸排全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情况,建立传承人基础档案资料,加强对各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管理,不断完善传承人体系与结构;制定《六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对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规范管理;完成开展2023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开展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我市积极帮助各级项目申报上级资金支持,先后争取国家级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省级专项资金100余万元。加大市级项目保护投入,先后投入100余万元,对濒危的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扶持基本实现全覆盖,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给与每人2000元年度传习补助,积极帮助传承人对项目传承发展。

此外,我市注重非遗人才队伍建设。每年举办全市非遗工作培训班,各县区局分管领导、文化馆馆长及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累计培训400人次。不仅培养一批热爱非遗、业务熟练的非遗工作骨干,还通过传承人队伍的壮大与完善不断推进我市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三)广泛开展非遗传播实践

一是积极利用广播、电视、微信、抖音等各类媒体多平台全方位对非遗项目及保护传承工作进行宣传。2017年出版我市首部非遗工具书《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全面系统的梳理和介绍了全市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习基地等;2019年,以全市非遗项目传承现状为基础,综合考虑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和身体条件,启动市级非遗项目记录工作。经过5年努力,共摄制《非遗·六安》纪录片1—3季共10个非遗项目并向全网推送;2020年6月9日—19日,在“六安文旅”公众号中开设“六安非遗线上展示”专题宣传活动。同年12月“六安文旅”智慧公共服务平台上线“非遗民俗”专栏;2021年6月,在“六安文旅”公众号推出“舌尖上的六安非遗”线上专题展、12月非遗传承节目——庐剧《江姐》荣登中央电视总台舞台演出;2022年11月,我市非遗项目绿茶(六安瓜片制作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12月中国旅游报《让“徽风皖韵”香飘四方》宣传我市六安瓜片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11月8日安徽日报专版文章《六安:守护“非遗”赓续文脉》宣传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亮点;2024年1月26日,安徽日报刊登《非遗文化贺新春》报道我市新春非遗活动;2月10日,霍山诸佛庵镇“非遗民俗闹新春 红红火火过大年”欢度春节的喜庆场景登上CCTV-17《乡村大舞台》;2月13日,叶集三元“新春游园 民俗踩街”活动登上了CCTV-17《农家院里过大年》栏目。2024年以来,“六安文旅”“六安新周报”微信官方平台推出“六安非遗拜大年”线上宣传11期、“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展示展播”6期,“六安文旅”“六安广播电视网”通过抖音平台推出“非遗传承人给您拜大年”短视频,六安市图书馆举办了“庙趣过大年——新春庙会上的喜庆民俗活动”展览,线上展示特色非遗民俗,非遗宣传氛围浓厚。与市文化馆合作,举办“寻根求源六安茶”六安文旅会客厅—2024清风茶会文化雅集活动,该活动被安徽卫视公共频道、皖西日报、六安市广播电视台、六安新周报等媒体宣传报道。市文旅局协助安徽省广播电视台做好非遗主题节目《活起来的技艺》六安非遗项目拍摄;结合省文旅厅2024年“5·19安徽非遗购物街”和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工作要求,发布六安市5月至6月非遗文化活动预告,精心策划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庐剧折子戏专场、清风茶会文化雅集等非遗品牌活动。通过非遗项目展示,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街区和景区的旅游文化价值,延伸旅游产业链,为六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的展示平台。

二是非遗项目亮相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交流展示展演活动,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9年我市承办了安徽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启动仪式;2020年特别开通“六安非遗直播间”,首播以“我们的城市、我们的记忆”为主题,普及非遗知识宣传六安非遗;2021年推出“舌尖上的六安”非遗线上专题展、线下非遗市集等活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首届非遗购物节系列活动;2023年组织“800公里大别山风景道上的非遗之旅”六安市非遗展演展示暨文旅推介活动;2024年主办安徽省“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启动仪式、参加“江淮之春”非遗传承·戏曲歌舞晚会等非遗活动。先后组织六安瓜片制作技艺、庐剧、大别山民歌、舒席、霍邱柳编等一批重点非遗项目,参加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济南)非遗博览会、中国(黄山)非遗传统技艺大展、中国原生民歌节、湘鄂赣皖四省非遗联展等展览活动。

除此之外,市文旅局在每年的清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秋、春节等重要节点和重大文化活动为平台,加强非遗宣传传播。举办了清明皋陶祭典、“小小传承人”少儿文艺展演、“非遗过大年”、“清风茶会文化雅集”等系列主题活动,并常年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活动。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我局将继续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相关要求,不断加强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力度,鼓励、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与传播活动,积极向非遗传承人和全市广大群众宣传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

(二)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

我局将探索“非遗+旅游”“非遗+电商”“非遗+教育”“非遗+文创”等融合发展路径,创新非遗活化利用场景,规划设计并推出一批非遗主题休闲体验、研学旅游线路,促进非遗产品向旅游特色商品转化,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切实提升非遗保护利用水平。

(三)加大非遗传播力度

我局将进一步加大非遗传播力度,扩大六安非遗影响力。持续利用传统节日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点时机,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持续提升“大别山风景道上的非遗之旅”品牌活动影响力。我局与安徽省广播电视台合作拍摄《活起来的技艺》第四季,展示六安非遗的独特魅力,用新媒体的力量为六安非遗发声,以进一步提升六安非遗的影响力。

办复类别:B

联系单位: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联系电话:0564-3378533


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6月13日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