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95号代表重点建议办理情况的函
张佳佳、王莉、李缨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规范民宿业经营秩序的建议》《关于打造六安高品质民宿建设,创造旅游+养老特色模式的议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围绕打造红绿交融的旅游强市,持续实施“生态原味·乡宿六安”旅游民宿工程,打造大别山风景道等民宿风景带3条、张店镇等民宿集聚区7个、花开半朵等精品民宿300余家,通过便民化服务、标准化手段、协同化监管,不断引导旅游民宿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全市旅游民宿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一、关于规范民宿业经营秩序情况
(一)强化顶层设计,明确监管责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宿产业发展,出台《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旅游民宿发展的实施意见》(六政办〔2022〕20号),建立市、县两级旅游民宿发展推进工作机制,明确文旅、公安、消防、住建、农业农村、卫健、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8个部门以及属地政府的具体职责分工,统筹推进旅游民宿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结合行业发展以及新业态监管需要,出台《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明确我市部分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分工的通知》(六政办〔2024〕3号),要求文旅部门会同商务部门负责旅游民宿安全管理,同时明确公安、住建、消防、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等5个部门在具体领域的安全监管职责分工,着力提升民宿业本质安全水平。
(二)优化准入条件,提升便民服务。2022年11月,市文旅局、市公安局等5部门联合召开推进旅游民宿证照办理工作会商会,着力推动明晰民宿界定标准、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办证时限、优化营商环境。市文旅局编印了《六安市民宿发展政策指引》并免费发放到户,集中汇总各县区民宿审批相关政策流程,提升民宿开办服务水平。市公安局制定了《乡村民宿办证指南》,统一规范许可材料清单,并设置“一站式”服务窗口,公开承诺最多跑一次,实行“容缺受理”,将审批时间压缩至5日内。市市场监管局、市卫健委、市消防救援支队在食品、卫生等领域的高频事项联合推行“证前指导”服务,更好便利民宿准入准营。其中,卫健部门对民宿卫生许可实行告知承诺制度,推进即时办理服务,对材料齐全、符合办证条件的民宿当天发证。市场监管部门已实现“一窗受理、集成办理、统一出件”,将企业设立登记时间压缩在4个小时以内。同时,霍山县、金寨县等县区推行证照办理上门服务,推动民宿各类证件“一网通办”“秒批秒办”“一日办结”。
(三)完善标准体系,引领规范管理。发挥标准的示范引领作用,市文旅局深入宣贯实施《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皖美民宿”等级评定标准(试行)》,并结合六安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大别•乡宿”民宿品牌,发布《大别·乡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地方标准,制定《六安市“大别·乡宿”管理办法》等,加强对卫生、安全、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实施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共获评国家丙级民宿5家、安徽省“皖美民宿”39家,评定“大别·乡宿”38家,民宿开发经营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发挥制度的规范引导作用,2023年以来,市文旅局全面开展行业管理规范年和巩固年活动,编制“一套指南、一本手册、一份清单”(即六安市文旅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指南、安全生产风险点查找指导手册、内页资料管理台账清单),内容覆盖民宿消防、食品、卫生、服务等多方面管理制度规范18项,梳理行业安全风险点20条,归纳基础台账7项、个性台账4项,实现分类施策、精准指导。市、县两级合计举办现场观摩会7场,促进县区、政企间的沟通交流。
(四)加强会商研判,推进协同监管。根据市安委会部署,2020年,我市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公安局等12个单位为成员的市文化市场和旅游安全生产专项领导小组,并制定工作规则,明确职责分工。2023年,根据旅游民宿等新业态监管需要,领导小组调整新增农业农村、住建等5个成员单位,每季度组织行业安全形势分析,通报工作进展,多次针对民宿安全管理工作进行风险研判,并提出对策措施,持续推进综合监管,提升治理成效。2023年以来,市文旅、卫健、市场监管、消防等部门联合,先后开展2轮旅游民宿专项检查,重点围绕标准落实以及治安、消防、卫生、食品安全管理情况,检查旅游民宿52家次,累计交办并督促整改各类问题隐患200条,其中涉及消防安全问题96条。同时,市文旅局将旅游民宿纳入假日文旅市场督导检查重点,确保规范有序经营。
(五)强化队伍建设,促进行业自律。市文旅局调整成立全市旅游星级饭店暨旅游等级民宿评定委员会,选聘等级民宿市级评定员14人,并较好承担了皖美民宿等品牌评定工作,充实了民宿标准化建设专业力量。2023年以来,全市文旅部门先后开展旅游住宿业相关标准宣贯、民宿管理与服务质量提升等各类业务培训40余次,民宿业主、管家等累计参训1100余人次。我市选手在全省民宿管家服务技能大赛中获银奖2枚,民宿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引导旅游民宿经营者成立民宿协会,实现资源共享、行业自律、诚信经营、有序发展。全市旅游民宿行业协会正谋划成立;霍山县旅游民宿协会于2023年5月正式成立,并推行民宿环境“十有”和服务“五心”标准;堆谷山等乡镇级、村级协会不断发展完善。
二、关于打造六安高品质民宿建设,创造旅游+养老特色模式情况
我市不断探索政府主导、双招双引、投资入股、能人创业、群众参与等发展模式,利用政府资金撬动社会参与民宿建设和管理,以产业融合为路径,着力推动旅游民宿发展和高品质民宿建设,促进康养旅游提质增效。
(一)加大投入,促进民宿发展。一是实施激励机制。市政府2023年安排1600万元民宿发展激励资金,开展民宿发展季度考评。金寨县整合1.5亿元资金,对23个乡镇25个“一乡一宿”项目给予支持,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近4亿元。霍山县、霍邱县、金安区对新评定国家等级民宿最高奖励30万元。裕安区设立民宿产业专项奖补资金200万元。二是加大招引力度。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与上海市对口合作以及合六同城化等重大发展机遇,发挥生命健康(含文化旅游、养老)专班协调服务功能,编制《全市旅游民宿招商项目册》,深入对接上海、合肥等文旅头部企业,先后引进了携程、景域驴妈妈、黄山无名初、上海沁居、安徽农道、浙江听涧等知名民宿企业参与我市民宿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强化要素保障。市委农办出台《六安市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工作指导意见》,鼓励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民宿+”等新业态。市自然资源局印发《六安市村庄规划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在乡镇和村庄规划中预留不超过5%的规划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用于保障旅游民宿、集聚区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
(二)培育品牌,促进品质建设。一是注重培育品牌体系。突出皖西大别山地域文化,在“大别·乡宿”品牌引领下,支持各县区培育地方品牌,构建六安民宿品牌体系。金寨县以“春山· ”“夏清· ”“秋云· ”“冬晓· ”等为统一品牌名称,打响四季“宿”金寨的招牌,霍山县、舒城县、金安区积极培育“大别山人家”“漫宿+”“磨茗而来”“龙舒乡宿”“画廊乡宿”等本土特色民宿品牌。二是注重营造民宿场景。引导各民宿经营主体积极对照国家、省市标准建设、提升。通过小茶园、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设施打造,链长补短服务配套,形成“民宿+景区”客流的双向溢出。推进民宿与低空飞行、滑雪漂流等新兴业态联动发展,打造秋云·翔园揽山、夏清·莲境山居等特色民宿。三是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将茶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等融入民宿建设中。金寨大湾老屋民宿挖掘苏维埃政府旧址、汪家祖宅背后的历史文化,渗透式讲述明清时期以及革命岁月中大别山群众的生活点滴。霍山县宋家河村古村茶栈民宿将“霍山黄芽”传统手工技艺与汉武帝南巡历史文化有机结合,为游客提供多种体验场景。舒城县利用华东最大洞藏酒基地,将酒文化融入民宿设计之中,打造临水玉泉·醉饮山房民宿。
(三)深耕资源,打造特色康养。积极推动沪六合作,将优质的温泉、中医药等康养旅游资源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大别山特色康养旅游已蓬勃兴起。一是创建“康养旅游”新场景。培育陡沙河、虚谷、聆心谷等5个大别山温泉康养旅游品牌,备受市场欢迎。提升霍山石斛等中医药康养基地和健康小镇内涵,建成迎驾石斛馆、太平畈石斛馆等特色场馆,九仙尊石斛文化产业园、石斛小镇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二是培育“民宿+养老”新模式。加强对金寨、霍山和舒城三县闲置民房的开发利用,提供租赁等相关服务,拓展金安、裕安两区城市周边农村闲置用房(用地)服务功能,开发相关养老相关产品。三是打造“民宿旅游”新招牌。推进民宿与温泉康养等新兴业态联动发展,打造陡沙河畔等特色民宿,夏清·沧海桑田、花美时民宿、少间·素心谷等精品民宿开发中药汤浴、药膳等系列产品,形成了集民宿旅居、康养度假为一体的休闲产业。四是发展“健康美食”新产品。开发“六安有礼”系列文创产品体系,推动石斛、灵芝、天麻、百合等中药材向旅游产品转化,在旅游民宿等接待场所设立特色康养产品销售专区,将大别山风景道沿线节点民宿打造成特色农产品展销平台,研发适合中老年群体的养生菜谱,如石斛炖鸡、鲜榨石斛汁、天麻红烧肉、天麻老鸭汤等系列美食,实现民宿经济产业链延伸。
(四)拓展营销,扩大品牌影响。联合市总工会出台《长三角地区职工赴六安市疗休养优惠政策》,21家精品民宿参与普惠。针对长三角游客推出精品康养旅游线路20条,带动周边民宿等康养业态游客接待量增加10%。2023年以来,先后赴长三角、合肥都市圈等重要客源地城市举办“车轮滚滚·春暖大别山”上海--六安自驾游、“醉美大别山 四季游六安”六安(上海)秋冬文旅资源推介会暨大别山风景道四季图片展等活动30余场,在上海地铁2号线投放“驶向幸福的山海情深号”六安主题宣传图片,开行“乐游长三角·坐着高铁寻游六安”红色旅游专列14趟。2023年,全市吸引沪苏浙职工来我市疗休养3.34万人次,旅居康养老人超5000人次。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民宿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诚如您所言,仍存在诸多的不足和问题,如:由于很多旅游民宿处于乡村地区,地广店稀,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薄弱,综合监管不足;环山滨水的民宿建设涉及林地、基本农田、生态红线等问题,制约要素较多,影响项目落地建设;部分民宿仍处于住宿、餐饮阶段,兼顾特色文化内涵和深度体验项目的品质旅游民宿相对较少;民宿管家以本地居民经营为主,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旅游民宿是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是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的重要领域,也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措施。下一步,我们将针对民宿发展和经营管理现状,充分吸纳您的意见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便民服务。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交通、水利等资金,完善民宿公共配套设施。进一步改善旅游民宿可进入性等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打通旅游民宿所在地“毛细血管”道路连接。在民宿集聚区加强消防给水设施和治安巡防、志愿消防组织建设,夯实公共配套,提升民宿社会化管理水平。鼓励通过联合审核、一站式办理等方式,优化证照办理流程,为民宿经营者提供更加便捷、规范的证照办理服务。
(二)强化多元共治,巩固综合监管。持续完善由文旅、商务、市场监管、公安、卫健、消防、住建、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旅游民宿工作会商和联合检查工作机制,对旅游民宿的规范经营、服务质量、建筑结构、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等方面进行全面体检,通过联查联勘、问题会商、分类交办等方式,精准查找问题症结,有效消除事故隐患,实现常态化安全综合监管,推动旅游民宿业安全安心发展。
(三)加大项目谋划,丰富产品业态。围绕六安本土特质文旅资源,持续深化与上海锦江集团、春秋旅游、携程等长三角地区企业的合作,谋划招引一批休闲度假、生态康养等民宿项目。依托生态、温泉、中药等养生资源,培育“民宿+康养”业态,发展以石斛养生、温泉养生、生态康养等为主题的特色民宿。逐步推动中医疗养、康复、养生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深化“中药+康养+旅游”“旅游+养老”的养老新模式。不断开发皖西白鹅、老班长红烧肉等旅游民宿伴手礼、民宿“小份菜”。加强民宿与非遗传承人、非遗传习基地合作,提升民宿文化内涵。
(四)规范标准建设,注重差异发展。指导各民宿经营主体对照国家和地方标准建设、规范和提升,促进民宿精品化、专业化发展,努力推出一批产品建设好、安全保障好、服务质量好、市场评价好、带动作用好的国家等级民宿以及“皖美民宿”“大别·乡宿”,打响民宿品牌。注重创意设计,加强红色文化、茶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中医药康养文化等挖掘和利用,将六安特色文化元素充分植入到旅游民宿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中,避免同质化开发。
(五)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品牌体系。打响“大别·乡宿”旅游民宿品牌,推动区域品牌融入“大别·乡宿”品牌体系,构建统一的民宿品牌IP。针对合肥、皖北、长三角等重点客源市场,持续传播“大别·乡宿”品牌形象,围绕“民宿+养老”等制定专题营销推广方案,推出康养旅游精品线路。鼓励各民宿经营主体与携程、抖音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通过联盟营销、创意营销、活动营销、节事营销、场景营销、新媒体营销等多元营销方式,多领域、全视角将民宿融入全市文旅整体营销中。
(六)注重人才培育,提升服务质量。加大民宿的招才引智工作,积极引入专业的民宿管家和经营管理团队,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专业团队、文旅行业龙头企业参与民宿建设运营,提升我市民宿精细化水平、人性化的管理水平。加大本土民宿管家、民宿主人培养力度,促进民宿人才职业化发展。鼓励皖西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方高校,开设旅游民宿管家、旅游民宿主人专业,培养懂经营、善管理、高素质、专业化的旅游民宿管理人才队伍。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联系电话:3929190
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