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六安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报告
2024年,市文旅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保基本、促公平、具有六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暖心工程,繁荣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一、设施网络城乡全覆盖,便捷“不打烊”
(一)城乡资源优化配置
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8个、文化馆8个、博物馆纪念馆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40个、基层(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825个、改造提升公共文化空间32个,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获评特级站7家、一级站49家。实现市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全覆盖,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率达99%。
(二)数字服务网络升级
在数字化浪潮下,六安紧跟时代步伐,全市22家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均上线“安徽文化云”平台,开启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篇章。广大群众可从文化云平台手机APP、网页客户端及时获取周边文化活动信息。2024年度全市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年接待客流达518余万人次。市文化馆、市图书馆长年稳居客流第一方阵,公共文化服务吸引力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二、文化活动:全民齐参与,多彩“不重样”
(一)品牌活动深入人心
“好戏六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这一品牌活动自2020年启动以来,已深深扎根于六安城市社区,近14万群众现场观看,今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4.6万余场,线上线下参与观众达1500余万人次。创新举办鄂豫皖三省五市第二届大别山民歌邀请赛、第七届广场舞大赛、“六安有多美”第二届文旅摄影大赛、“书香六安阅读环游记”系列研学活动等阅读推广活动1100余场,参与人数达8.3万人次。
(二)文艺下基层暖民心
“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同样在广大农村地区结出累累硕果。以“四季村晚”“乡村文化大舞台”等活动为引领,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自办、参与文化活动,2024年完成“送戏进万村”演出1825场,举办乡村“四季春晚”730余场,金寨县大湾村入选全国春节“村晚” 示范展示点,7村入选省级示范展示点,我市“村晚”工作被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
三、文艺创作唱响六安声音,精品“不间断”
(一)作品屡获佳绩
健全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扶持和激励保障机制、文艺创作生产活力明显增强,原创节目《咱们村里有村晚》《为梦想打上追光》登上文旅部、央视南北小年夜“村晚”舞台,原创歌曲《幸福河》等2节目入选省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庐剧《金刚台姐妹花》入选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下基层演出剧目。《最美人间四“阅”天》获“长三角最美书香之旅作品”,小品《查》荣获长三角地区暨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银奖,民歌节目《高山顶上搭歌台》获长三角民歌邀请赛最佳创编奖,《时代感》等2节目获省广场舞联赛最佳人气奖。
(二)聚焦本土特色。
六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地域风情,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创作者们深入挖掘本土元素,创作出一批如同《大别山之恋》、《情系淠史杭》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目在群众心中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成为六安文化的亮丽名片。弦・音室内乐团作为六安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以其精湛的技艺、深情的演绎,将高雅音乐送到了基层百姓的家门口。他们带着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等乐器,走进乡村、社区、学校,开启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微型音乐会之旅。
四、服务创新激发新活力,融合“不单一”
(一)社会力量助力
六安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构建起多层次、多样化的供给体系。全市共有国有院团2家,民营院团155家,登记备案在册群众文艺表演团队110余个。国有院团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带来高水准的剧目演出;民营院团扎根民间,创作出许多贴近生活的作品;群众文艺表演团队则活跃在社区、乡村,用热情的表演传递欢乐。
(二)文旅融合添彩
六安依托丰富的红、绿资源,打造“研学大别山 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旅游品牌,深化馆校合作,与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苏州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合作,开展大学生民歌暑期实践和研学交流活动。吸引全国70多家大中专院校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研学活动。组织红歌研学活动,举办导游、讲解员大别山民歌传唱培训班。深度度聚焦六安茶、灵芝、石斛等本土特色物产,深挖其背后的文化渊源,为这些物产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全方位赋能六安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展望未来,六安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探索创新,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元、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地方文化事业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