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旅局2024年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及2025年重点工作谋划
2024年,市文旅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不断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推进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和高品质旅游强市建设,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提质增效,公共文化服务展现新气象。深入实施文化惠民暖心工程,繁荣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文化惠民生。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成效显著。完成“送戏进万村”演出1825场,举办乡村“四季春晚”730余场,金寨县大湾村入选全国春节“村晚” 示范展示点,7村入选省级示范展示点,我市“村晚”工作被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举办鄂豫皖三省五市大别山民歌邀请赛、全省群众文化之星年度颁奖盛典、六安市乡村红歌村歌大赛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4.5万余场,线上线下观众达1500万人次。阵地暖民心。着力建优建强基层文化阵地,全市22家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接待客流516.8万人次。选派87名优秀文化工作者到基层一线开展专项工作。改造提升公共文化空间32个,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获评特级站7家、一级站49家。举办鄂豫皖沪首届大别山红色阅读马拉松大赛等阅读推广活动1100余场,金寨县图书馆入选文旅部全国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推广项目。开办“皋城文艺课堂”公益课1090班次,服务群众2.09万人次。创作聚民意。健全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扶持和激励保障机制、文艺创作生产活力明显增强,原创节目《咱们村里有村晚》《为梦想打上追光》登上文旅部、央视南北小年夜“村晚”舞台,原创歌曲《幸福河》等2节目入选省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庐剧《金刚台姐妹花》入选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下基层演出剧目。《最美人间四“阅”天》获“长三角最美书香之旅作品”,小品《查》荣获长三角地区暨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银奖,民歌节目《高山顶上搭歌台》获长三角民歌邀请赛最佳创编奖,《时代感》等2节目获省广场舞联赛最佳人气奖。
(二)守正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绽放新光彩。践行文化“两创”,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六安市强化红色资源保护利用 持续擦亮“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品牌》在省委办公厅《安徽信息》专报刊载、向全省推广借鉴,获得分管省领导肯定性批示。坚持系统保护。健全文物保护利用制度体系,争取资金2247万元,实施各级文物保护利用项目18个。《六安汉代王陵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完成六安双墩一号汉墓遗址本体保护工程。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落实“应保尽保”系统保护理念,新发现文物238处,文物安全“严防严打严管严治”机制持续完善。金安区杨公村农耕文化馆、霍邱县水利农耕文化展示馆入选省首批类博物馆培育库。加强阐释利用。梳理六安历史文化脉络,体系化回答“何以六安”历史文化探源系列课题,《安徽六安出土寺工鼎铭文补述》获首届安徽省博物馆优秀学术成果评选一等奖。建设文物文创元素数据库并完成200件文物样饰提取,加快獬豸系列等“六安游礼”文创产品研发。推出“初心之旅 沿着总书记足迹前行”等多条革命文物主题游径。金寨县李集老街文物建筑群活化利用入选“全省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优秀案例”,淠史杭工程展览馆(横排头景区)入选第四批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创新展陈展示。加强传承利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线上线下展览18场、各类社教活动130余场,与上海市中共一大纪念馆联合举办“红漫大别山——上海、六安红色文化文物展”。“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艰难征程——鄂豫皖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特别展”入选全省精品展览,“红色货币展”获安徽省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入围案例。推动非遗传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度建设,出台《六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新增省级非遗传承人9人,认定市级非遗传承人47人,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切实提升。开展大别山民歌记录传播工程,举办皋陶祭典、第二届大别山风景道非遗之旅等非遗主题系列活动80余场。大别山民歌登上全国民歌展演舞台,六安瓜片制作技艺等10个非遗项目参与安徽电视台《活起来的技艺》节目录制,非遗日益融入现代生活。
(三)谋篇布局,文旅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明晰发展定位,优化产业布局,不断健全文旅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打造支柱产业。系统谋划塑格局。规划全市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科学布局全域旅游,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召开民营企业家恳谈会、4次旅游强市建设调度会,举办全市文旅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咨询座谈会,编制完成《六安市红绿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暨文旅强市建设规划(2025-2030年)》,重点打造大别山、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片区,构建板块联动、区域协同、业态多样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推进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建设。项目引领强支撑。聚焦全市“一盘棋”,对优质文旅资源持续梳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六安市旅游资源分析报告》,为优质文旅项目“双招双引”提供资源支撑。突出招引“一本通”,持续编制《六安市文旅产业招商项目册》并线上线下精准开展“双招双引”,抓实招引、落地、投产、纳统。围绕市县“一体化”,精准谋划文旅专项债项目42个、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25个、两重项目16个、招商项目78个。纳入省“双招双引”文旅平台项目151个,金额242.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9%和44.1%,2024年,全市“双招双引”综合排名居全省第2位。纳入省文旅重点项目库项目75个,完成投资44.6亿元;纳入市亿元以上项目库项目20个,完成投资26.68亿元。主体培育添动能。组建六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进一步盘活闲置资产、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文旅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全市共投入资金3.13亿元,新增智慧文旅、演艺、游乐设备合计450台(套),提升文旅项目建设运营水平和消费体验。截至三季度,我市规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103家,营收48.9亿元。
(四)深度融合,全域旅游发展塑造新格局。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释放“文旅+N”融合效应,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六安市坚持业态跨界融合 推进四大文化旅游片区协同发展》获钱三雄部长肯定性批示,作为引领示范向全省推广借鉴。全域建设提档升级。裕安区成功创建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寨县、霍山县入选安徽省十佳红色融合发展示范区、长三角(安徽)“疗休养+红色”十佳县。实施天堂寨等12家重点景区“提标进阶”工程,全市新增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4家,列入4A级景区创建单位3家、3A级8家,万佛湖入选“安徽省最干净景区景点”,天堂寨景区入选2024全国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优秀案例。业态融合场景焕新。主动对接、会同10多家市直部门联合出台交旅、水旅、农文旅、体旅、康旅等10个融合发展实施意见,统筹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在全省率先编制《六安市文旅融合产业体系业态供给发展指引》,引导文旅企业转型升级,持续推动业态融合、产品迭代、场景焕新。大别山国家风景道(霍山段)入选第二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万佛湖精品航线入选全国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典型案例,获评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9家、避暑休闲旅游目的地2家、红色旅游康养基地3家、馆校共建红色旅游教育基地5家、商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2个、旅游休闲街区1家,新增上海职工疗休养基地6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5家,公布首批“六安市科普研学游目的地”21家。乡村旅游蝶变成势。引导乡村旅游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获评省级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村8个、乡村旅游“精品主题村”4个、“特色美食村”1个、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3个、“最干净旅游乡村”1个,望春谷、大别山风景道霍山段等6地入选文旅部乡村四时好风光旅游线路。民宿发展日新月异。新建成金寨春山·溪谷、霍山龙吟古树茶宿等民宿50家,获评首批安徽省“皖美金牌民宿”8家、“皖美银牌民宿”31家,金寨县、霍山县荣获“全省十大皖美民宿集聚区”,听涧·不知周野奢民宿入选“皖美金牌民宿”20强。我市民宿工作在全省大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
(五)系统推介,文旅传播质效实现新跃迁。坚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构建全方位文旅传播体系,实施文旅惠民消费季系列活动,实现六安推介创新表达,持续擦亮“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品牌。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围绕“春游江淮 花开六安”“清凉一夏 避暑六安”“璀璨金秋 丰收六安”“滑雪温泉 童话六安”开展“四季六安”主题宣传。推出“研学大别山,行走的思政课”“跟着主题游六安”“寻找六安的N种打开方式”等特色产品体系,市县企联动,举办大别山清凉避暑·研学季启动仪式、金秋文旅惠民消费季启动仪式、首届大别山(六安)温泉康养发展大会、首届大别山冬季研学旅游嘉年华等特色文旅活动,“六安有多美”摄影大赛、长三角滑雪邀请赛等赛事活动持续出圈,六安文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精准营销、分层传播。组织“文旅融合看六安”央媒六安行活动,联动人民网、新华网等持续推出高质量报道,《安徽六安:“旅游+”加出全域旅游新格局》等推文阅读量达百万人次。持续精心打造“两微一抖”、视频号、小红书等新媒体,充分发挥高速、高铁、机场等线下载体优势,构建主媒自媒联动、线上线下协同、全民参与的宣传推广路径,实现客群精准化、渠道多样化。推送城市旅游欢迎短信425万条、微信朋友圈短视频广告300万条,不同的游客群体获得精准全面的信息服务,实现“花式”宠客诚意满满。区域协同、促进消费。突出长三角一体化、合六同城化,上海合肥刮起“六安风”,在上海、合肥常态化召开“四季嘉年华”暨文旅推介会,市县联动举办“山海情谊深 ‘锦’绣六安好”等文旅推介活动20场,开行“乐游长三角·坐着高铁寻游六安”红色旅游专列10趟,出台《长三角地区职工赴六安市疗休养优惠政策》,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与协同发展。全市共发放文旅消费券710万元,其中市本级360万元,拉动文旅消费约1.24亿元,我市获评第二届“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消费促进先进单位”。
(六)稳中求进,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发展。紧紧围绕壮大主流舆论、深耕内容建设、推进融合传播、增强安全保障等中心工作,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安全播出零事故。做好2024年元旦春节、全国“两会”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等重要保障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落实网络、设施、传输等各项保障措施,实现了重保期播出零事故。我市代表队在全省广电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电视中心专业三等奖和供电服务员专业二等奖。应急广播强服务。有序推进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应急广播终端建设,新建终端1966个,升级改造老旧终端超2400个。主动融入防汛减灾救灾和应急指挥体系,利用四级应急广播平台发布防汛预警提示信息281条,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专项治理优秩序。推进非法卫地设施专项整治,全市组织开展集中整治行动496次,取缔非法销售点55个,置换、没收、拆除没收非法卫地设施3614套。开展酒店电视操作复杂专项治理以及“重温经典”频道进养老机构活动。创优推优扩影响。举办第七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共征集作品2000余部,入围影片80部,金寨县汤家汇红旅小镇、霍山县六万情峡景区被授予“中国红色微电影拍摄基地”。微电影《幸福河》获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梦 新征程”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征集三等奖。入选首批安徽省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实践示范十佳案例2个、优秀案例1个,荣获安徽广播电视优秀新闻作品9部、新闻奖(广电类)推荐作品8部、播音主持优秀作品6部,《红色之恋(暂名)》纪录片项目入选全省广播电视重点选题,我局获安徽广播电视优秀作品评选先进组织单位。
(七)优化环境,文旅市场安全增强新动力。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推进文旅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守牢意识形态安全和安全生产底线。强化安全监管。开展行业规范管理巩固年、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等,每季度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会。协同市纪委、市委整改办开展文物领域专项治理,会同公安、消防救援等部门加强假日文旅市场监管,聚焦旅游民宿、旅游包车、漂流项目、景区森林防火等开展联合整治,排查并整改重大事故隐患4处,在16个重点景区建立安游办、警务工作点,持续提升游客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我市代表队在全省文旅文物消防队伍技能大比武中获文旅组二等奖。筑牢防灾屏障。系统开展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系列宣教活动,编制行业“案例教育法”警示案例,针对节假日、汛期等重点时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30余条,严格落实应急值守、预警“叫应”以及文物保护、景区“关停撤”措施,行业未发生游客滞留、因汛受灾等情况。提升服务质量。主动开展“极致服务看六安”安全服务体系化提升行动,系统部署7类主体提升措施27条,体系化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和本质安全水平。组织全市文旅系统窗口标准化建设,市文旅局窗口连续三季度获评市政务服务“红旗窗口”。组织“人人都是迎客松”文明旅游志愿服务300余场,获评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1家、“寻找迎客松”典型人物3人、全省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典型案例1例。守好文旅阵地。组织文旅执法队伍行政执法质量提升年活动,开展校外艺培机构、农村演出活动、旅游市场秩序等专项整治,加强全市文旅场所公共电子显示屏网络安全监管以及视听节目管理,深化“扫黄打非”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约2.05万人次,检查各类文旅市场约8500家次,立案158起,其中免罚案件45起,处理投诉434件,实现了文旅市场全年秩序井然、稳定有序。市图书馆获评全省“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我市代表队在第七届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中荣获团体全能三等奖(全省第四名)。
二、存在问题
虽然2024年全市文旅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但仍存在短板不足,如:文艺创作精品不多、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六安汉代王陵大遗址建设需政府牵头、多部门保障、资金支持;非遗传承发展仍需久久为功,存在传承人老龄化与断层问题;全市景观类产品居多,高端旅游产品供给仍有提升空间;全市文旅融合的层次有待提高,“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合力发挥还不够;对外影响力吸引力有待加强,现象级出圈的精品还不突出等。
三、2025年工作安排
2025年,市文旅局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抢抓新时代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与上海对口合作、合六同城化等政策机遇,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依托丰富的红色、绿色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力争接待游客7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0亿元,逐步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奋力打造全国知名红绿交融文旅康养基地、长三角高品质休闲度假康养旅居目的地以及上海市、合肥市的最美“后花园”。
(一)加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完善提升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聚焦“优质”“直达”两个关键词做好制度设计,加强各类优质资源整合集成,用好“村晚”、戏曲进乡村、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总分馆等线下载体,优化智慧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文化云等线上平台,精准匹配文化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让更丰富、更对味的文化生活触手可及。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持续办好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等品牌活动,开展“送戏进万村”“好戏六安”等群众文化活动,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创新拓展“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进文庙展陈项目建设,实施双墩汉墓展示、双墩一号汉墓外棺保护修复等项目,谋划六安汉代王陵墓地考古遗址公园、皖西博物馆陈列改陈等项目。加强六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研究阐释,推出一批标志性、权威性专题研究成果。强化非遗传承活化利用。设计研发“六安游礼”文创产品。
(三)着力提升文旅产业能级。抓细抓实《六安市红绿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暨文旅强市建设规划(2025—2030年)》实施与评估,启动《六安市“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业态,开发文化演艺、温泉康养、VR等体验性文旅产品。加快发展以智能交互、沉浸体验等为特征的新型业态,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传播力和感染力,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舒适性和便捷性。加快大别山(六安)悠然南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六万情峡等创建4A级景区。加快民宿风景带和集聚区建设。力争接待游客突破7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0亿元。
(四)文化赋能讲好六安故事。持续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大文章,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入乡村振兴、城市发展,繁荣乡村文化、建设人文城市。创新消费场景,开展文旅惠民消费活动。提升“研学大别山,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旅游影响力,培育研学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推进研学旅游全域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坚持赛事、活动引流,推深做实“寻找六安的N种打开方式”等系列品牌活动。加强与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权威媒体联动,深度讲好六安故事,持续擦亮“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文旅品牌。
(五)规范管理守好安全底线。深化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完善应急体系、旅游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持续治理“不合理低价游”问题。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推进文旅行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化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推深做实“极致服务看六安”安全服务体系提升行动,以“风光无限、安全无忧、服务有暖、游客有赞”为主题,围绕“发现上报、整改销号、复核复查”全链条加强闭环管理,开展常态化督导、经常性“回头看”,制度化加强安全保障、精细化提升服务水平、常态化构筑应急防线,为游客带来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行得顺心、游得舒心、购得称心、玩得开心的“六种安心”文旅体验,系统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本质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