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旅局2025年一季度工作完成情况
2025年以来,六安市文旅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和高品质旅游强市为目标,统筹推进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突出“全覆盖”惠民,文化服务焕发新活力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繁荣文艺精品创作,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提质惠民演出。召开全市文化文艺工作会,部署全年重点任务。举办六安市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等品牌文化活动,筹备“我的家乡我的歌”2025年安徽省“四季村歌”启动仪式。持续推进“送戏进万村”、四季村晚、“好戏六安”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完成“送戏进万村”演出123场、四季村晚188场。优化文化阵地。着力建优建强文化阵地,获批省级公共文化空间32家。全市25家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接待客流101.25万人次。优化“公共文化云”等线上平台,精准匹配文化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持续打造“皋城文艺课堂”品牌,开展春季班公益课85课次,服务群众约1800人次。举办茅盾文学奖作家专题讲座活动。激活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精品力作。承办安徽省第四届群星奖音乐门类决赛,举办六安市第八届原创文艺作品展演、六安市文艺创作采风等特色活动。歌伴舞《为梦想打上追光》、小品《查》等6部作品荣获第四届安徽省群星奖。
二、突出“全要素”活化,文化遗产绽放新光彩
坚持守正创新,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强化系统保护。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全市1061处文物三普数据复查,调查新发现文物309处。开展第四批市保单位申报认定。获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项目17个,争取项目资金1671万元。开展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展示利用及环境整治项目,推进皖西博物馆改造提升、六安汉代王陵申报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创新阐释利用。加强六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皋陶文化等挖掘、研究和阐释,推进《六安记》等专题研究成果编撰。联合举办“红漫大别山——上海、六安红色文化文物展(松江展、金山展)”,推出线下临时展览5个、线上展览2个,推进茶文化展、“两源两地”革命历史展。启动“六安游礼”首届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加快獬豸等系列“六安游礼”文创产品研发。深化非遗传承。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新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工坊4家。举办“非遗贺新春 点亮中国年”2025蛇年夜游灯会、2025乙巳年纪念皋陶等品牌非遗活动。组织参加“江淮之春”2025非遗传承戏曲歌舞晚会等活动。
三、突出“全区域”联动,全域旅游构建新格局
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释放“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融合效应,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科学系统布局。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红绿交融文旅康养基地”战略发展定位,编制完成《六安市红绿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暨文旅强市建设规划(2025—2030年)》《六安市800公里大别山风景道规划》初稿,重点打造大别山、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片区,构建板块联动、区域协同、业态多样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召开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支柱产业调度会2次,建立部门、市县联动调度机制。统筹业态融合。深入落实交旅、水旅、农文旅等11个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康养旅游等业态。发布《2025年六安市文旅融合新业态发展指引》,包括沉浸式演艺等共计14个门类,45个小类和案例,引导更多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落地见效。编印完成《2025六安文旅融合怎么干》画册、《融合发展看六安》读本,正在制定2025年融合发展项目清单。赋能产品焕新。联合印发《关于发展全域旅游 进一步推动六安优质平价土特产品进景区的通知》,开展“平价土特产品进景区”活动,初步选定首批“旅游特色购物商店”门店点位6处。迎驾酒工业旅游区获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金寨马鬃岭-大湾森林步道获评省级森林步道。万佛湖文旅综合体、天堂寨西庄温泉接待中心、聆心谷温泉度假酒店入选“长三角职工疗休养基地”。
四、突出“全链条”协同,文旅产业增添新动能
坚持“抓项目、育主体、促消费、增动能”,健全文旅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打造支柱产业。强化项目引领。加大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及“两新”项目谋划,谋划金寨县大别山地质公园保护展示等26个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大别山风景道全域旅游服务体系等35个专项债项目、万佛湖5A景区游乐设施更新提升等7个“两新”项目。全市文旅领域已入库项目45个,总投资93.43亿元。加快“独秀大别山”实景剧项目、九草霍魁石斛体验、大别山壹号漂流潮π营地等文旅项目建设。壮大市场主体。举办六安市文旅行业政银企对接会,帮助24家文旅企业融资1.9亿元。编印《六安市文旅产业招商项目册(第二期)》并开展线上线下精准推介。1-3月,全市纳入省“双招双引”平台文旅项目48个,金额85.04亿元。发挥市县文化旅游投资公司作用,进一步盘活闲置资产、整合文旅资源,推进赓续公园、齿轮厂等开发运营。推动产品升级。深入推进“百景提升”行动,加快天堂寨、万佛湖等12个景区提标进阶。拟定《六安市重点旅游景区“提标进阶”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筹备全市景区提标进阶跨越发展大会。六万情峡4A级景区创建已经过省厅验收(结果待公布)。推进大别山(六安)悠然南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拟定《六安市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计划(2025—2027年)》,推进旅游民宿“两化三改造”,获评国家乙级民宿1家,皖美金牌民宿5家。
五、突出“全时空”传播,文旅品牌奏响新乐章
实施“全域六安 全季六安”品牌推广行动,实现六安文旅创新表达,持续擦亮“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品牌。创新宣传推广。印发《2025年六安文旅春季宣传推广方案》,联合人民网、新华社、安徽日报等推出系列宣传产品,扩大影响力。制作《六安文旅宣传片》、《乐游六安》宣传手册、《六安画报》。推出《来六安吧》MV。市县企联动,举办首届大别山冬季研学旅游嘉年华暨2025年长三角滑雪邀请赛、首届长三角城市越野障碍挑战赛、2025上海·六安文旅嘉年华之“春之韵”春季专场推介会、六安市第十七届桃花季文化旅游主题活动等系列特色活动,发布图文、短视频等千余条。激发消费活力。推深做实“研学大别山 行走的思政课”“跟着主题游六安”等文旅品牌。出台《2025年长三角地区职工赴六安疗休养优惠政策》。推广春季研学旅游六大主题线路,推出系列研学旅游优惠措施。联合制定《“徽动消费 爱尚皋城”商文旅消费券发放实施方案》,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开展“游购乡村”等促消费活动,鼓励文旅企业实施“免减优”措施。推出春季旅游优惠政策150余项。促进入境旅游。落实《安徽省促进入境旅游实施意见》,出台入境游优惠政策56条。完成香港中国旅游协会14家旅行商采风踩线、博旅国际联盟全球600余家旅行商走进霍山活动。支持涉外旅行社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六安文旅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1-3月,全市接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3.8%和45.9%。
六、突出“全维度”监管,文旅市场塑造新生态
推进文旅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提升服务效能,推动文旅市场规范有序。强化安全生产。召开六安市文化市场和旅游安全生产专项领导小组一季度形势分析会及全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会议。印发《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责任清单(2025年版)》《关于开展2025年全市文旅行业消防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的通知》,开展元旦、春节假日文旅市场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引领服务升级。积极开展“极致服务看六安”旅游安全服务体系化提升行动,着力提升本质安全和服务质量。举办2025年全市导游大赛,开展“人人都是迎客松”“跟着导游词游六安”“景区文旅推荐官”系列活动。发布《2025年春节文明安全出行提示》《春季出游温馨提示》《大型活动安全小贴士》。加大执法监管。印发《2025年全市文旅执法队伍行政执法质量提升年活动方案》。承办2025年全国网络文化执法业务骨干培训班,切实提升能力水平。开展春季开学季校园周边文化市场检查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共出动文旅执法人员4700人次,检查各类文旅经营单位1950余家次。
七、突出“全方位”升级,广播电视展现新气象
壮大主流舆论、深耕内容建设,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保障安全播出。拟定《六安市广播电视安全监管实施办法》。完成2025年农历乙巳年春晚、第九届亚冬会、全国两会等重要保障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落实网络、设施、传输等各项保障措施,实现重保期播出零事故。推进全市应急广播终端建设,利用四级应急广播平台发布预警提示信息。开展专项治理。持续开展公益广告、非法卫星地面设施、电视乱收费等广电行业专项治理行动,取缔非法销售点20个,没收拆除非法卫星电视接收设施157个。巩固酒店电视操作复杂专项治理成效。深入创优推优。以全媒体传播为导向,指导广电行业策划生产短视频、直播、专题等多样化内容产品,推出特色视听节目。筹备第八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安徽大别山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推荐安徽省广播电视优秀文艺作品、广播电视优秀新闻作品、全省应急管理优秀宣传作品、媒体融合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