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55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函
王竹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您在提案中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并对我市文旅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较为系统的调研,精准指出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短板和不足,进而提出了健全投入机制、强化政策支持、深挖文化内涵、加大人才供给等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合理建议。这些建议为我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向,也是我们下步工作中将持续重点推进的工作举措。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和高品质旅游强市目标,因地制宜、分业施策,推进跨界融合,做实“百业+文旅”文章,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一定实效。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我市立足比较优势,提出打造“全国知名红绿交融文旅康养基地”战略目标。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旅游强市建设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重点打造大别山、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片区。编制《六安市红绿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暨文旅强市建设规划(2025-2030年)》,构建板块联动、区域协同、业态多样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启动景区“提标进阶”转型跨越工程,发布景区跨越发展实施方案和高质量发展指引,全面推进多业态协同发展,为六安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市县两级均已成立文旅投公司,深化资源整合运营。在全省创新推出加快“大别·乡宿”发展激励机制,安排民宿发展激励资金1600万元。召开银企政对接会,为文旅企业解决融资1.9亿元。2024年全市共发放文旅消费券710万元,直接带动消费1.25亿元,六安市荣获“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消费促进先进单位”。保障六万情峡等19个文旅项目用地465.64亩,开展民宿管家、餐饮、市场营销等文旅培训4500余人次,培养技能人才4148人。
三是强化文化赋能。重点实施六安双墩一号汉墓遗址本体保护工程等18个保护利用项目,王陵保护展示和环境治理项目通过国家文物局立项,金寨县李集老街入选“全省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优秀案例”。“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入选全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推介展览,线上线下观众超过百万人次。依托景区打造红色演艺项目,红旅小镇汤家汇“十万剧场”创新打造全国首部沉浸式、元宇宙红色演艺戏剧《立夏》,入选全省数字文旅创新实践十佳案例。六万情峡景区推出大型抗战实景剧《大别山传奇》,累计演出1000余场次,门票收入超5000万元。连续举办七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全网点击量超25亿人次。
四是强化跨界融合。持续推动交旅、水旅、农文旅、体旅、康旅等融合发展,实现全景迎客、全时留客、全季精彩。培育陡沙河、聆心谷等5个温泉康养旅游目的地,创建省红色旅游康养基地3家,省级疗休养基地11家。构建“快进慢游”体系,完善“1+N”800公里大别山风景道体系,获评省级旅游风景道3条。金寨红岭公路、大别山风景道(霍山段)入选全国交旅融合发展典型案例。举办中国大众网球联赛、全国山地自行车赛、龙舟赛等体旅活动100余场,吸引约10万游客跟着赛事去旅行。单家埠航空研学基地等3个低空旅游项目、霍山大峡谷等9条漂流、金寨莲花山等2个滑雪场常驻热搜榜。打造“研学大别山 行走的思政课”研学品牌,新建成迎驾春风营地等研学基地,独山革命旧址群等9家单位入选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的建议,聚焦文旅融合,坚持系统思维、融合创新,通过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更精细的服务、更创新的业态,持续推动我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持续优化规划布局。完成《六安市红绿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暨文旅强市建设规划(2025-2030年)》编制并实施,启动《六安市“十五五”文旅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深入研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夯实我市文旅融合产品体系,通过《2025年六安市文旅融合新业态发展指引》,指导文旅企业结合现有产业布局和产业基础,开发更多融合发展文旅业态。
二是持续健全投入机制,在深入开展文旅产业“双招双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市县文旅投实质化运营,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资源整合、引导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并同步整合交通、水利、和美乡村等各项资金,支持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持续强化政策支持。梳理各类融合发展项目政策,在项目联合预审、用地保障、企业融资等方面靠前服务,解决项目落地及推进过程中的各项问题。推动将旅游重点项目纳入省、市重点项目清单,建立市、县(区)领导联系重点旅游项目机制,对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予以支持。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在城乡建设、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项目规划建设时充分考虑旅游功能。
四是持续挖掘文化内涵。深入开展全市景区“提标进阶”转型跨越工程,加大对我市红色文化、淠史杭文化、汉文化、茶文化等挖掘利用以及场景载体的打造,推出、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产品以及可观、可看、可感的沉浸式项目,让游客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举办“安徽大别山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等征集评选活动,持续擦亮“研学大别山 行走的思政课”“跟着文物游六安”“跟着非遗游六安”等品牌,通过文化赋能激发我市文旅产业内生动力。
五是持续加大文旅人才供给。联合高校等平台,加大旅游规划、宣传营销、创意策划、运营管理等人才培养;联合人社等部门举办“职通未来·才聚皋城”六安文旅产教融合对接会,精准对接文旅产业人才需求。持续举办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文旅行业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通过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授课、行业服务技能比拼等形式,提升文旅行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联系电话:0564-3378358
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