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68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函
王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六安旅游特色板块的整合,加强宣传与推介力度的建议》(第68号)收悉。市文旅局会同市卫健委、市教体局、市农业农村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具体情况答复如下:
文旅是展示城市形象和品牌的重要窗口,为扩大六安文旅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近年来,六安市通过多角度展示、多渠道宣传、多维度推广等“组合拳”,不断擦亮“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品牌,聚焦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持续推动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在全域涌现,以更优质的文旅产品不断满足游客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一、坚持系统思维,政策靶向发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旅发展,提出打造“全国知名红绿交融文旅康养基地”。先后召开建设旅游强市动员大会、民营企业家恳谈会等会议9次。出台了《关于发展全域旅游深化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0个融合发展文件,编制实施《六安市红绿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暨文旅强市建设规划(2025-2030年)》,推动大别山、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片区联动发展,打造“一环四区N集群”的发展格局。文旅部门牵头建立跨部门的融合发展重大事项协调推进机制,常态化开展“双周”协商,先后召开重大文旅项目谋划、跨部门文旅品牌创建项目用地保障等协商对接会近30次。在全省率先编制《六安市文旅融合新业态发展指引》,引导文旅企业转型升级,持续推动业态融合、产品迭代、场景焕新。2024年,大别山国家风景道(霍山段)入选全国交旅融合发展示范案例、万佛湖精品航线入选全国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典型案例、天堂寨景区入选全国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优秀案例、裕安区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构建推广矩阵,拓展客源市场
坚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构建全方位文旅传播体系,实现六安推介创新表达。坚持精准营销、分层传播、细分文旅市场,实现“花式”宠客诚意满满。联动人民网、新华网等持续推出高质量报道,精心打造“两微一抖”、视频号、小红书等新媒体,充分发挥高速、高铁、机场等线下载体优势,构建主媒自媒联动、线上线下协同、全民参与的宣传推广路径,实现客群精准化、渠道多样化。突出长三角一体化、合六同城化、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旅游圈,在上海、合肥常态化召开“四季嘉年华”暨文旅推介会,与黄冈、信阳联合举办大别山首届少儿古诗词大赛、首届大别山红色阅读马拉松大赛,出台《长三角地区职工赴六安市疗休养优惠政策》《六安市文化旅游商务领域消费提升方案》《六安黄冈协同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项目合作协议》。组织经营主体参与六安茶谷开茶节、霍山黄芽茶文化节、金安脆桃产销对接会等节庆活动,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举办的上海农展、上海“五五购物节·六安周”、全国农交会(广州)、国际食品博览会(深圳)等高规格农产品展会,广泛宣传推介六安瓜片、霍山石斛、金寨灵芝、皖西白鹅等特色农产品。
三、强化品牌打造,擦亮研学招牌
坚持“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整合全市文旅资源和教育资源,出台《关于推进六安市“研学大别山 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旅游(研学实践)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利用六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创新推出“研学大别山,行走的思政课”特色品牌,把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以老区革命史为主线,各县区梳理挖掘红色资源,创排红色文化节目,传诵革命英雄故事,结合实际探索开展系列研学季活动,打造“红色金寨”“夏韵霍山”“夏爽来六安 乐享天堂寨--大别山清凉避暑·研学季”。推出“霍山石斛生态自然研学”等精品研学旅游课程50余项,培养专兼职研学指导师230余人,打造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9个、安徽省二十佳馆校共建红色旅游教育基地 5个、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74个、推出市级科普研学游目的地21个。迎驾春风、崇山瀚海、凡冲茶海等新兴研学基地陆续建成,2024年全市吸引研学游客2850万人次,同比增长26%。
四、推动融合赋能,释放资源禀赋
利用大别山生态自然优势,建设冰雪旅游项目,将“冷资源”变“热产业”。大别山滑雪旅游度假区以冬日滑雪为主题,开发雾凇观赏、雪屋、冰挂等“大别雪乡”旅游产品,莲花山滑雪场结合建设雪地转转、雪地坦克、儿童滑雪车等游乐项目,全市滑雪场2024-2025年雪季累计接待游客18.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600万元。积极探索“低空飞行+旅游”领域,投入资金1.3亿元,建成迎驾汉驰航空、单家埠航空研学基地等低空旅游项目,推出观光航线12条,开发直升机接亲、航空研学基地、飞行驾照培训等旅游产品,全市低空飞行年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综合收入1200万元,开启从空中俯瞰大别山美景的旅游休闲新方式。依托景区打造红色演艺项目,红旅小镇汤家汇“十万剧场”创新打造全国首部沉浸式、元宇宙红色演艺戏剧《立夏》,开发党建VR体验剧目《星火相传》,入选全省数字文旅创新实践十佳案例。六万情峡推出大型抗战实景剧《大别山传奇》,累计演出1000余场次,观演60万人次,门票收入超5000万元。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康养度假旅游产品,培育陡沙河、虚谷、聆心谷等大别山温泉康养旅游目的地5个,创新推出嘻游堂、国医馆和非遗传承街等项目,年接待游客8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861万元。推动石斛、灵芝等中医药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在少间·素心谷、中草源等精品民宿开发中药汤浴、药膳等系列产品。
虽然全市文旅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宣传推介还不够深入。下一步,市文旅局将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进一步加强六安旅游特色板块的整合和宣传推介力度。
一、加强规划引领,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完成《六安市红绿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暨文旅强市建设规划(2025—2030年)》编制。启动《六安市“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注重规划成果实施打造。完成《800公里大别山风景道规划》编制和标识系统建设,完善“1+N”大别山风景道体系,串联起四县三区80个乡镇、52家3A级以上景区等旅游目的地,推动全市各全域旅游示范区发挥好带动作用,加快构建大别山、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片区全域旅游新格局。
二、深化“文旅+百业”,着力提升文旅产业能级
推进交旅、水旅、农旅、商旅、林旅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康养旅游等业态,开发文化演艺、温泉康养、VR等体验性文旅产品。推动天堂寨、万佛湖等3A级以上景区“提标进阶”,着重解决景区的业态提升、设施配套、管理运营等问题。创新康养场景,推动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强城市公园、历史遗址等开发运营。引导民宿“两化三改造”,积极争创国家等级民宿、皖美民宿,加快民宿风景带和集聚区建设。
三、扩大品牌影响,多维提高文旅宣传效能
提升“研学大别山,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影响力,推进研学旅游全域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坚持赛事、活动引流,推深做实“寻找六安的N种打开方式”等系列品牌活动。加强与合肥、上海、黄冈、信阳对口合作,谋划打造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旅游圈,支持建立以“大别山”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区域合作机制,持续提升“上海·六安文旅嘉年华”“革命大别山·红色鄂豫皖”等系列活动影响力。着力构建以六安瓜片、霍山石斛、金寨灵芝等地标产品为核心,整合东桥白鹅、三十铺板鸭等县域特色产品资源的“六安红飨”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坚持权威媒体、新媒体、自媒体“三体”联动,做好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主流权威媒体的深度报道,发挥新媒体快速传播作用,扩大网络达人、文旅推荐官等自媒体的广泛影响,不断擦亮“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文旅品牌。
四、提升服务品质,全力打造文旅体验标杆
改造升级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基础设施,增强游客出行的便利性和体验感。常态化开展“人人都是迎客松”文旅志愿服务,推动六安优质平价土特产品进景区。完善应急体系、旅游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推进文旅行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推深做实“极致服务看六安”安全服务体系提升行动,系统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感谢您对六安文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联系电话:3379710
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