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A015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函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文旅局发布时间:2025-09-01 15:34
字号:

周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非遗保护与产业化发展的现有基础

(一)资源普查与保护体系构建

近年来,我市通过普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展非遗专项普查调查 30 余次,整理普查成果并出版《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等资料;编印非遗传承实践手册《六安非遗:记忆与传承》,系统记录核心技艺特色与传承经验。目前已建立涵盖 298 项的非遗名录体系,其中国家级 5 项、省级 24 项、市级 68 项,形成层次分明的非遗资源库。已建立非遗传承人数据库,并将传承人纳入省内高层次人才认定体系。

在政策保障方面,出台《六安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保护目标路径与责任分工;修订《六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优化传承人动态评估与激励机制。同时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年均投入 300 余万元支持项目传承、活动开展与工坊建设等。

(二)传承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我市积极探索 “基地 + 传承人 + 工匠” 的特色培养体系,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基地,邀请国家级、省级传承人驻点指导,结合 “培训+传承”“展示+体验” 等方式,累计开展传统技艺培训指导超 20 万余人次。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6 人、省级 38 人、市级 120 人,另有 32 名民间 “艺人” 入选省级乡村工匠名师,从事非遗传承及相关产业的人员从最初 300 余人增长至 1 万余人,形成老中青结构合理的传承队伍。

在人才培育合作方面,已初步推动与本地高校的联动,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计划在皖西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文化旅游管理等专业增设非遗相关课程,并邀请传承人进校园授课,培养复合型保护人才。

(三)文旅融合的实践与成效

1. 培育非遗载体,拓展传承空间

依托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等制作技艺非遗项目,打造九一六茶园、六安西茶谷主题公园等茶旅融合基地,建成 9 家茶主题旅游民宿,2 条线路获评 “安徽省十大最美茶旅线路”。构建 “非遗特产圈”,拥有省级以上非遗项目文化企业 52 家,其中霍邱柳编年产值达 5000 万元,舒席出口额 2000 余万元。打造霍邱临淮岗淮河文化园等沉浸式非遗体验空间,目前已创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1 家、省级非遗工坊 7 家(数量位居全省首位)、省级非遗传习基地 5 家、市级 22 家,各类非遗专题展示馆 26 处。

在产业集聚与电商发展中,推动霍邱柳编、舒席等非遗产业实现集聚发展,相关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年度销售额超 1000 万元。同时积极培育省级非遗美学消费空间,探索 “非遗+购物” 模式,年办非遗年货展等活动 100 余场,参与人次超 800 万,手工空心挂面网销额超 450 万元,六安黄大茶与 “霸王茶姬” 合作饮品 3 天销量破 200 万杯。

2. 推动跨界融合,打造多元业态

开发 “非遗+演艺”“非遗+旅游”“非遗+购物” 等业态,全年举办皋陶祭典等非遗主题演出 600 余场次。持续打造 “大别山风景道上的非遗之旅” 品牌活动,创新推出 “品味六安” 等 10 条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其中 “寻艺六安” 路线入选安徽非遗主题旅游十大精品线路。打造九仙尊石斛文博园等多个非遗旅游体验点,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3. 打造传播矩阵,提升品牌影响

举办鄂豫皖大别山民歌邀请赛等特色文化交流活动,在六安茶谷开展 “跟着非遗去采茶” 等活动,设立 “武克英庐剧” 等传承人工作室 30 个,成立非遗团队 61 支,在 20 余家中小学开设剪纸、茶艺等课程。深入开展 “非遗+研学”、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年均达 1 万余场,推出 “跟着非遗游六安” 等宣传品牌,在喜马拉雅等平台搭建大别山民歌专辑,翁墩剪纸等 3 个项目赴俄罗斯交流,六安瓜片制作技艺登上央视《非遗里的中国》,多个项目参加省内外展会,提升知名度。

在保护性开发与宣传方面,已推进非遗保护法规的调研论证,探索评估机制,加强开发监管;推出的宣传品牌在线上线下传播效果显著,新媒体平台播放量超 1000 万次,初步通过非遗研学、公益培训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加强政策体系建设

结合六安市文化和旅游 “十五五” 规划编制,聚焦非遗产业化发展,明确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快落实《安徽省非遗特色产业振兴升级行动计划(2025―2027 年)》,推动非遗与旅游、科技等领域深度融合;推进非遗传承保护立法进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资源保护管理。

(二)深化人才培养与合作

定期评估保护单位与传承人工作效能,建立激励与退出机制;实施中青年传承人培育计划,组织研修培训、技艺交流,支持 “拜师学艺” 解决断代风险;进一步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建立非遗人才培养基地,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开展订单式培养。

具体将深化校地合作,积极联系皖西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等,推动在艺术设计、文化旅游管理等专业增设非遗课程,邀请传承人进校园授课;完善传承人数据库建设,利用数字化手段搭建互动交流平台,促进技艺切磋与经验分享。

(三)推动产业集聚与创新

依托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探索建设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企业、工作室、设计机构入驻,形成集生产、展示、销售、体验、教育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加强传统技艺、美术及传统医药炮制类项目生产性保护,支持舒席、霍邱柳编等创新设计,开发实用型、文创型产品;加大徐集花生糖等非遗美食宣传推广,培育地方特色品牌。

在规模化与电商拓展方面,鼓励非遗企业利用淘宝、京东、抖音等开设旗舰店,推荐参加电商运营培训,探索建设非遗电商直播基地,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拓宽渠道;深化 “非遗+旅游” 融合,结合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开发新线路,推动皖西庐剧等非遗项目在景区常态化驻演展示,增加手工制作工坊、技艺体验等互动环节。

(四)强化保护与传播力度

加强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招募、培训和管理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加大宣传投入,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平台开展专题宣传,制作纪录片、技艺演示短视频扩大线上覆盖;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等为节点,举办展览、展演、竞技等活动。

进一步强化保护性开发,持续推进非遗保护法规的调研论证,明确保护责任主体和法律责任,加强开发过程监管;拓展宣传渠道与品牌升级,积极组织更多非遗项目参与省内外交流展示,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推出深度非遗报道,提高公众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您的提案为我市非遗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市文旅局将认真吸纳您的意见,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工作。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六安市非遗资源一定能够实现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更大贡献。再次感谢您的关心和支持,期待您继续为我市非遗发展建言献策!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联系电话:0564-3377160

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8月26日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