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负责人魏武解读:《六安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文旅局(广电新闻局)发布时间:2020-01-01 17:44
字号:

一、决策背景和依据

应急广播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应急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扎实推进我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依据安徽省《关于扎实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9〕26号),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2019年8月2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扎实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意见》(皖政办〔2019〕26号),全省2019年完成10%以上的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任务;2020年完成20%以上的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任务;2021年完成30%以上的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任务;2022年初步完成本地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经与省广电局沟通了解,2019年主要完成14个贫困县任务建设,我市裕安区在列;2020年按计划完成全省32个贫困县建设任务,我市除霍山县的所有行政县区均在列;2021-2022年陆续完成其他县区及各市市本级应急广播建设。据此,我市对照上级要求和本地实际,进一步明确我市具体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计划2019-2022年分4年完成全市应急广播建设。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2019年9-10月,市文旅局赴各区县进行实地调研,搜集资料,召开座谈会,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在调研了解的基础上,市文旅局对照国家和省文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起草了《六安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初稿,并于11月中旬、12月上旬先后两次征求了市应急局等领导小组23家成员单位和8个县区政府(含开发区管委)意见,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多次修改,完成《实施意见(代拟稿)》,送市政府审核。

四、工作目标

1.2019年目标任务。全面启动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制定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设计划;成立市、县(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工程推进会;完成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规划编制。各县(区)完成应急广播技术方案编制工作;裕安区基本完成应急广播建设工程。

2.2020年目标任务。市、县(区)积极协调落实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资金,加快各地应急广播建设项目推进。上半年启动霍邱县、金安区应急广播建设和金寨县、叶集区现有应急广播工程升级改造,下半年启动市级应急广播平台建设。2020年11月30日前基本完成霍邱、金寨、金安、叶集4个县(区)应急广播工程建设。

3.2021年目标任务。启动霍山县、开发区应急广播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市本级应急广播建设工作。11月30日前,基本完成市本级、霍山县、开发区应急广播建设工作。

4.2022年目标任务。初步完成本地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分级负责、统一协调、可管可控、上下贯通、运行高效、衔接安全的应急广播体系。

五、主要任务

(一)建立应急广播平台。

1.建立市、县(区)两级应急广播平台。应急广播平台包括制作播发、调度控制两大系统,对应急信息进行收集、汇聚和共享,按照统一标识、统一播报方式等要求,制作应急广播消息。各级应急广播平台遵循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接口标准,平台之间建立专线链路,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立多种应急广播消息发布模式,制定相匹配的网络资源调度预案,及时有效调度控制传输覆盖网络资源,进行应急广播消息的分发。

2.推进应急广播与本地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有机结合。把主流舆论宣传寓于日常信息服务和应急服务当中,实现系统资源共享、信息内容互通,不断深化拓展应急广播的宣传、服务功能。建立市、县(区)级应急广播融媒体制作播发平台。

(二)完善传输覆盖网络。

1.建设主备信号传输通道。建立以全市现有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网络为基础,以通信运营商的通信网络为补充的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络。信号传输中,采取2种以上的信号传输方式(须含调频广播),在各级应急广播平台的统一调度下,达到通道备份和覆盖最优利用的目的。

2.优化有线电视覆盖网。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市、县两级应急广播平台应与各级有线数字电视前端分别通过光缆、微波建立传输通路,采用IP方式和以太网接口,传输应急广播消息。各级有线数字电视前端部署相应的应急广播适配器并进行相关技术系统改造,接收本级应急广播平台发送的应急广播消息,按照有线电视标准以及相关应急广播技术规范,发送唤醒指令,实现有线电视机顶盒终端的自动唤醒和强制接收,并以滚动字幕或切换频道图像、伴音等方式播发应急信息。

3.完善广播覆盖网。完善市、县(区)本地调频广播信号覆盖。部署发射机应急广播适配器并进行相关技术系统改造,接收应急广播平台发送的应急广播消息,通过调频副载波、音频基带等方式,实现覆盖区域内终端的自动唤醒和强制接收。

4.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建设。部署应急广播适配器并进行相关技术系统改造,接收本级应急广播平台发送的应急广播消息。按照国家地面数字电视标准以及相关应急广播技术规范,发送唤醒指令,实现终端的自动唤醒和强制接收。

5.建设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按照《县级应急广播系统技术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规范,配套完善乡镇、村适配平台。采用IP方式和以太网接口,与县级应急广播平台进行连接,接收应急广播消息;采用调频副载波、TS或IP等方式传送唤醒指令和音频信号到应急广播终端,实现终端的自动唤醒和强制播出。

(三)部署应急广播接收终端

1.加强户外终端建设。实现农村行政村户外终端全覆盖,进一步加强灾害易发区、人口密集区、救灾避难场所、公交车站、社区广场、重要经济目标及毗邻区、防空地下室、高速公路隧道等重点区域户外终端建设。应急广播户外终端应支持2种以上的信号接收方式(须含调频广播),且具备强制唤醒功能,每个行政村至少配置1个具有不间断电源的多模终端。

2.加强室内终端建设。积极探索具有应急唤醒功能的有线、无线入户终端部署。主动对接人员密集区域(包括城市社区、广场、商场、校园、医院等)的公共接收终端,实现应急广播更大范围的覆盖。

六、创新举措

一是坚持统一规划。制定应急广播体系规划、制度和预案,遵循国家应急广播技术标准体系,保障应急广播系统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运行。二是坚持分级建设。依托广播电视多种传输覆盖网络资源,利用各级广播电视基础条件,调动各级广播电视机构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市、县两级应急广播系统建设。三是坚持安全可靠。强化网络安全、信号传输覆盖安全,采取多种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应急广播技术系统运行安全,其覆盖网络和信息内容可管可控、安全可靠。四是坚持快速高效。注重应急效率,综合利用实时发布、高效传送、定向接收等多种技术手段,确保预警接收、制作播发、传输覆盖、终端接收等环节信息传送的快速高效。五是坚持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并升级改造现有广电有线、无线等传输覆盖网络,整合城乡公共广播设施,建立互为备份的应急广播传输通道,避免重复建设。六是坚持平战结合。按照平时服务、战时应急的要求,进行应急广播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系统运行,实现应急广播体系的综合利用。

七、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管委)要深刻认识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现实作用和重要意义,担负起本地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各责任单位要通力协作、积极配合,主动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成立领导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定实施方案,将应急广播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畴,作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推进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2.落实经费保障。各县(区)要统筹安排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及运维经费。各责任单位对上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财政部门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3.规范工程建设。应急广播工程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应急广播技术标准,科学制订技术方案,报经省广播电视局审核同意后,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管理相关规定组织建设。要规范建设流程,强化监督审核,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质量控制,确保应急广播系统规范化、可贯通、成体系。

4.建立长效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全市应急广播使用长效机制,加强对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和运行维护的管理,建立监督考核制度、信息通报机制,对工程开展和工作绩效等情况加强跟踪调度。建立技术维护、运行管理工作机制,确保应急广播长期发挥作用。

八、下一步工作

统筹利用现有广播电视资源,分年度建设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贯通,与全市各级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有效对接的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后,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时段的预警信息发布和政策宣讲服务,进一步提升全市应急管理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