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文旅局发布时间:2021-09-30 17:05
字号:

六文旅〔202164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直有关部门、直属机构:

《六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1928

 

六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展望十四五时期,中国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文化和旅游业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机遇。《六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是文旅融合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十四五时期我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战略性规划,也是我市文化和旅游强市建设关键时期的纲领性规划。

本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加强文化旅游工作重要论述,以一系列文化旅游政策和文件为依据,按照体现战略引领、改革创新、重点突出、底线思维和可操作性的要求,注重加强规划编制技术与方法、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提高规划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做好资源要素的综合平衡。力求编制符合时代要求、契合我市实际、体现人民诉求、引领未来发展的高水平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规划范围为整个市域,包括金安、裕安、叶集3个市辖区,霍邱、金寨、舒城、霍山4个县,总面积共1.55万平方公里。

规划实施期为2021年至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条件························7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成就······················7

(一)文化事业发展稳步提升······················7

(二)文旅产业实力不断增强······················8

(三)公共服务基础得到夯实······················9

(四)文旅品牌建设显著提高····················· 10

(五)市场监管水平不断提高······················11

二、发展经验 ·····························12

三、存在问题 ·····························13

第二章  发展环境与挑战························15

一、发展环境 ·····························15

二、主要挑战 ·····························16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18

一、指导思想 ·····························18

二、战略方向  ····························18

三、基本原则  ····························20

四、发展目标  ····························21

第四章 发展布局 ····························22

一、发展布局 ······························22

二、分区建设 ······························23

第五章 重点任务和举措 ·························26

一、文化自信,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26

(一)主要任务 ····························26

(二)主要举措 ····························26

二、创作精品,推进文艺繁荣发展··················28

一)主要任务·····························28

(二)主要举措·····························29

三、坚持双创,强化文遗传承利用················32

(一)主要任务 ·····························32

二)主要举措 ·····························32

四、健全供给,完善公共服务体系················39

(一)主要任务······························39

(二)主要举措······························40

五、挖掘内涵,促进文化产业发展················46

(一)主要任务······························46

(二)主要举措······························46

六、提升质量,丰富旅游产业体系················53

(一)主要任务 ·····························53

(二)主要举措 ·····························54

七、塑造品牌,扩大文旅传播交流················73

(一)主要任务 ·····························73

(二)主要举措 ·····························74

八、引导消费,激发文旅市场活力················78

(一)主要任务 ·····························78

(二)主要举措 ·····························78

九、升级技术,科技赋能智慧发展················81

(一)主要任务 ·····························82

(二)主要举措 ·····························82

十、优化环境,推进市场体系改革················87

(一)主要任务 ·····························87

(二)主要举措 ·····························87

第六章  保障措施 ······················· ·····90

一、完善体制机制改革···························90

二、加大政策支持引领···························90

三、强化招商引资保障···························91

四、提高人才智库保障···························91

五、完善指标绩效制度···························92

六、增强社会力量支持···························93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障···························93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条件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成就

(一)文化事业发展稳步提升

文艺创作成果丰硕。组建新一轮全市特约文艺创作员队伍,连续举办原创文艺作品展演展示活动,对本土优秀原创文艺作品进行配套奖励,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歌曲《家在淮上》《九拐十八巷》《家风谣》、舞蹈《翻菱角》《蝶儿飞》、小品《纪念碑》、庐剧《锅台县令》《信义人家》、现代黄梅戏《新梦》《淠史杭之恋》、文学作品《响郢》《蒋光慈全集》、电视剧《上将洪学智》、动漫《伟哉皋陶之神羊助判》、纪录片《人间天河淠史杭》等一大批优秀文化作品分别获国家、省级等各类大奖。

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建设,累计更新农家书屋出版物超55万册,年均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2200余场,年均放映公益电影2.3万场。开展文艺演出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进企业,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持续举办社区一家亲·文化进万家”“传承红色基因”“我们的节日”“红街·周末有戏”“中央公园庐韵小剧场”“书香六安·悦读人生”“小小传承人等文化惠民品牌系列活动。

遗产保护成效明显。全市现有国保单位7个、省保单位59个、市保单位83个,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达到67项、代表性传承人86人,临淮泥塑荣获2018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田孝琴荣获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名人称号。初步建立革命文物名录,文物四有五纳入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出台《文物安全约谈办法》,完成《金寨革命旧址群保护规划》以及100余个文物维修、三防等方案编制,启动《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立法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战略规划》等编制工作。对国家和省濒危项目进行抢救性记录,启动拍摄市级系列非遗视频纪录片,出版《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争取各级资金约3亿元,实施文物和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260余个,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近50个,抢救发掘古墓葬30余座,出土文物百余件。

(二)文旅产业实力不断增强

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122家,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78家,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约47.94亿元。实施文化产业项目拉动战略,不断提高文化附加值。纳入省重大文化产业投资计划项目68个,悠然蓝溪文化旅游景区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项目,天堂寨旅游休闲集聚区、六安大观街创意文化服务业集聚区等入选省级服务业(文化产业类)集聚区。安徽未来传播有限公司连续多年入选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产业100强。全市印刷企业数量达200多家,出版物发行单位数量突破400家,全市有线网络完成整合,基本实现数字化,有线电视总用户约16万户。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产业规模显著提升,旅游总收入由2015202亿元增长到2019475亿元,年均增长23.8%;游客接待量由20152926万人次增长到20196008万人次,年均增长19.7%,旅游产业占GDP比重由201517.6%提高到201928.7%。旅游扶贫成效显著,霍山堆谷山村、陡沙河村和金寨小南京村、渔潭村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动,实施2轮旅游重点项目三年行动计划,谋划各类旅游项目900多个,建成旅游项目520个,9个项目纳入省旅游“512”项目库,建成海洋大世界、悠然南山、悠然蓝溪、大别山风情谷、龙津溪地、虚谷温泉、八湾堂民宿、索伊大酒店等一批旅游景区(点)和接待设施,发展2000余家乡村旅游经营单位,产业动能和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三)公共服务基础得到夯实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档升级。初步建立起公共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支撑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市级场馆成功运营。现拥有公共图书馆8个、文化馆8个、博物馆(纪念馆)9个、综合文化站140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862个,农家书屋1848个,基层文化工作者达2300余人。应急广播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县级平台6个、乡镇(街道)级平台108个、村(社区)级平台1664个。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质增效。开拓创新,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建成六安旅游大数据分析、六安市景区监控、六安城市大脑文旅服务综合管理系统三个智慧管理平台以及六安文旅智慧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新建、改建旅游厕所623座,数量位居全省前列。2016被评为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2017年荣获厕所革命优秀城市奖。建成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山湖大道、万佛湖环湖旅游扶贫大道等旅游基础设施,落地陡沙河温泉、大别山虚谷温泉等旅游接待设施。

(四)文旅品牌建设显著提高

品牌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开展绿水青山·红色六安为主题的旅游推介活动100余场,举办四季赏花·四季采果小康之约六安国际红色徒步大会、红色之旅·云游六安中国红岭公路自驾大会春游江淮请您来国际水上扁带大师赛开茶节等一系列活动。采取“1N”捆绑营销等方式,推出绿水青山·红色六安高铁冠名,借助马蜂窝、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开展整合营销,加强过境市场营销宣传,发送旅游欢迎短信1154万条,向重点城市微信用户推送旅游短视频144万条。

品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全市新增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6家,总数分别达到2家、24家、16家。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4星级旅游饭店1家,绿色旅游饭店1家,特色文化主题饭店1家。获中国旅游产业杰出贡献奖1个,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1个,省级旅游强县4家,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形成了金寨农家小院、霍山大别山人家等一批地域品牌。打造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山湖大道、九十里山水画廊、中国红岭公路,建成以千里跃进·将军故乡为主题的国家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五)市场监管水平不断提高

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实施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入开展春季行动”“暑期整顿”“秋冬会战”“剑网”“江淮净网等专项整治活动,积极开展文明旅游六进活动,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落实文化旅游市场月暗访月通报制度。创建全国巾帼文明岗单位1家,省5A家诚信旅行社2家,省级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2家,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1家,市政府质量奖1家。摘牌3A级景区3家,3星级旅游饭店8家,4星级1家。

安全防线进一步筑牢。深化放管服改革,圆满完成文化和旅游系统全程网办事项试点工作,严格施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定期发布红黑榜,全面推广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开通全省首个旅游投诉短号96301,制作旅游监管公示牌200块、96301旅游投诉卡2500个,连续4年组织文化旅游行业应急演练。加强旅游合同规范管理,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信用约束,落实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措施,形成市场监管合力,构建安全生产常态长效监管机制。

二、发展经验

十三五期间,按照党政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思路,以推动全市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主线,形成以下几点经验。

(一)核心路径:党政主导,统筹合力发展。强化党政主导,积极推动党政主导抓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机制,成立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文化和旅游产业和事业发展统筹协调,不断丰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文化和旅游发展和治理的六安模式。

(二)匠心全域:规划先行,整合廊道发力。坚持创新引领、科学规划、廊道纵横整合。编制或修编《全域旅游交通集散体系总体规划》《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谋划和推动廊道建设,以廊道串联文化和旅游项目,连续实施旅游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全省树立全域示范标杆。

(三)民心汇聚:文化增值,实夯公共服务。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市场化等手段为群众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为群众讲好六安故事,传承文化基因,重视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四)倾心推广:品牌带动,立体形象宣传。坚持高位发力、企业主办、社会参与的宣传营销机制,不断创新红色文化、皋陶文化、大别山品牌等形象推广策略,持续开展整体文化和旅游形象的高定位、跨地域、多纽带立体化宣传,形成品牌推广带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氛围。

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取得的新成果,为今后更高水平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加快建设文化和旅游强市提供了重要启迪。

三、存在问题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管理体制机制尚需完善。全市统筹文化旅游发展的领导机制和各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尚需完善,行业管理、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与主管部门职能单一化的矛盾较突出。

(二)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不深。全市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淮河文化、淠史杭水利文化、皖西民俗文化等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但大别山文化、淮河文化、淠史杭水利文化等优质文化资源内涵挖掘和利用不够充分。

(三)区域空间发展仍不均衡。全市区域联动发展已有改善,但南北差异仍然较大。精品景区、度假区、规模以上文化和旅游企业、精品线路等分布不均,缺乏区域联动和带动机制。

(四)文旅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全市文旅融合不够,一二三产融合度不高。文化和旅游领军企业不多,同质化问题突出,产品多而不精,深度体验产品不够,产业链条不长,科技化、集约化、集聚化发展能力不足。旅游商品开发不足,文化赋值不高,缺乏核心产品。

(五)公共服务体系仍待完善。全市城乡公共文化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部分乡镇、村综合文化场所设施和管理有待完善,场馆利用率不高,线上服务有待拓展。旅游连接线尚待提升,通往部分重点景区的道路等级不高,舒适性不够,旅游交通集散和配套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六)文化和旅游业人才匮乏。全市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够,产业领军人物少,复合型、创新性、开拓型人才缺乏,与院校合作力度不够,文化和旅游基层和一线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学历、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比较突出。

 

第二章  发展环境与挑战

一、发展环境

十四五将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根本主题,克服重大疫情不利影响,应对国际形势诸多挑战,破解各种不确定因素,成为这个时期的突出特征。

(一)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方向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旅游发展、文旅融合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明确,要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和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文化强省。这些新要求和新使命为我市新时代文化旅游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利好环境。国家、省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的指导意见》《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关于促进旅游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市场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利好环境。

(三)文化和旅游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期。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和旅游消费将继续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文化和旅游消费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增添了新动力,文化和旅游业将迈入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关键阶段。融合发展将成为主流,全域旅游将引领旅游供给侧改革,科技赋能将驱动文化和旅游业态新变革,乡村振兴战略将促进构建文化和旅游产业新格局。文化和旅游业将在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四)国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巨大。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年人均出游达4.2次,未来文化和旅游消费将继续呈现爆发式增长,文化和旅游业国内市场巨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文化和旅游消费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增添了新动力。

(五)面临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的政策优势。国家和省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等,有利于我市放大国家、省重大区域战略叠加政策优势。特别是《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一圈五区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支持六安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为推进文化和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全国重要的旅居康养地提供支撑。

二、主要挑战

(一)文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美国以霸权思维遏制中国发展,推进逆全球化。新冠疫情的蔓延态势,全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持续存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增速放缓,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二)文旅融合发展亟需优化。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对文化和旅游转型升级提出要求。需要构建创新复合、融合集聚的发展新模式,提供更具个性、更高品质的文化和旅游融合产品。

(三)文化发展挑战依然存在。优秀文化产品及服务提供与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要素对接不够,重大文化项目和龙头企业数量较少,文化资源整合利用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管理服务升级刻不容缓。现代化治理对文化和旅游业管理服务提出新的任务。有必要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提高精细化服务能力,激发多元化市场活力。

(五)文旅需求供给矛盾显著。旅游消费升级,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需求迅速增长,但目前开发模式单一,存在同质化倾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旅游消费的升级增长与旅游产品供给形式不丰富矛盾显著。

(六)生态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工业化和城镇化对生态空间的挤压态势严峻,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限制了旅游景区空间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将进一步趋紧。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加强文化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深度融入长三角、合六经济走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努力促进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积极适应文化旅游在新时代以及疫后发展新趋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扩内需,畅通双循环,做优存量,扩大增量,补足短板,彰显特色,不断扩大优质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守护好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红色文化,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提升六安市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水平,打造生态源乡·红韵六安

二、战略方向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淮河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的政策优势,努力建设三地一带,奋力推动大别山下健康幸福城,江淮岭上卓越乡村地发展新格局,助力现代化幸福六安新征程

(一)长三角文化资源的富集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提炼文化主题,明确在长三角的文化定位,重点聚焦大别山红色和生态文化、皋陶历史文化、淮河文化、淠史杭水利文化、皖西民俗文化等六大主题,诠释创新六安独特文化魅力。提升城市美誉度和人文品质,丰富百姓文化生活,增强民众文化自信和文化幸福感,让六安人文气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高品质文化生活的优选地。

(二)长三角的重要生态屏障,绿色振兴本底优良。六安市山水资源优势显著,具有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等绿色振兴生态本底,在长三角生态格局和绿色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全面融入长三角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发展,深化利用独特的山水资源,发挥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平台作用,使绿色资源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的主渠道,打造一批高能级的生态旅游发展平台,建设成为长三角绿色振兴的旅居康养地。

(三)安徽省发展格局新板块,红色基因耀眼夺目。六安市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心红源·英雄六安、传承大别山精神、追寻红色记忆等涵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是安徽省六大特色板块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级。保护、传承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使红色资源成为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成为红色大别山的传承地

(四)合肥都市圈典型乡土空间,依山襟淮资源丰富。六安市雄踞大别山东门,扼江淮要冲,呈现依山襟淮特色,由南向北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分为大别山北坡山地、江淮丘陵岗丘和平原圩畈,处于大别山与环巢湖双核驱动下的战略支点,是促进合六一体化的联动板块。积极推进合六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建设成为合肥都市圈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金腰带

三、基本原则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围绕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着力破解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产业链不强、产品结构不优、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水平不高、文化和旅游消费水平偏低等问题。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和战略方向,坚持一个中心、一条主线、两个动能、三个示范的原则。

(一)一个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服务大局,统筹产业与事业,改革与创新,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弘扬,规模与绩效,开放与共建共治共享。

(二)一条主线以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好改革举措,打破发展瓶颈,提升文化和旅游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提质升级赋能城市发展。

(三)两个动能以激活文化内生活力催生文化旅游发展新动能,以科技创新催生文化旅游发展新动能。

(四)三个示范。文化自信示范,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融合。文旅融合示范,以产业化思维和市场化手段,着力创造新供给,激活新消费,提升新动能,打造融合示范六安样板。共建共享共治示范,在文艺创作上,回应群众所思所盼;在公共服务上,满足群众所需所求;在市场供给上,强化主客共享,提升市民游客获得感、幸福感。

四、发展目标

力求实现2021年接待人次和收入恢复至疫情前70%水平,2022年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人次6000万,收入475亿元),之后接待人次按年均10%以上、收入按年均12%以上增长,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年5%增长。

十四五末,全市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成效;产业要素齐备、融合效应集聚,高质量发展的文旅融合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市文化品质大幅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和旅游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全国知名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成全国一流、长三角区域高品质的集红色旅游、山水生态、健康养生、休闲运动、古色文化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高品质文化生活优选地,基本建成文化和旅游强市。

第四章 发展布局

一、发展布局

围绕全域化、一体化、特色化要求,推动发展战略与空间基底有机统一、空间战略与要素配置有效衔接,构建一核引领、三区同频、四带协同文化和旅游统筹发展新格局,综合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一核引领。加强主城区文化和旅游核心带动作用,通过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引领带动,文化和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提升,推进全域环境美化和产业集聚,提升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吸引力、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二)三区同频。高峰”“高原”“高地并重,构筑高峰(大别山全景文化旅游区)、高原(江淮果岭文化旅游区)、高地(淮河水乡文化旅游区)统筹发展格局。实施分类施策计划,高峰区域由旅游目的地向旅居目的地转型、高原区域由旅游景区向旅游目的地转型、高地区域由景区为中心向景区+廊道转型,共同推动全域发展。

(三)四带协同。以思想文化新进步、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社会文明新提升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塑造六个文化基本格局和四带文化发展总体框架。坚持六个文化(大别山红色文化、大别山生态文化、皋陶历史文化、淮河文化、淠史杭水利文化、皖西民俗文化)基本格局,统筹推进大别山红色文化带、淮河文化带、国道312(六安段)历史文化带、淠史杭水利文化带建设。1)大别山红色文化带。重点以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着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构建大别山文化阐释与展示体系,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大别山红色文化品牌。2)淮河文化带。重点加强淮河文化研究,挖掘和提炼传统历史文化、特色文化和现代文化元素,丰富各类文化内涵,弘扬好淮河文化当代价值,推动优秀淮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淮河文化品牌。3)国道312(六安段)历史文化带。重点以国道312(六安段)为主轴线,整合历史文化遗址、文化场馆、古镇商贸等文化元素,激活沿线发展活力,促进国道312(六安段)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更好彰显六安历史文化魅力。4)淠史杭水利文化带。重点提炼和弘扬淠史杭精神,系统开展淠史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淠史杭水利工程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构建淠史杭阐释与展示体系,支持淠史杭博物馆、展览馆、主题公园等建设,举办淠史杭水利文化节、淠史杭国际体育赛事等特色活动,打造淠史杭水利文化品牌。

二、分区建设

(一)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能级,打造大别山迎客厅。通过全域环境美化、文化和旅游体系重构、服务能级提升、核心吸引构建、夜经济发展,提升城市能级。重点推动城市文化和旅游功能提升,启用六安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完善城市文化和旅游配套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推动中心城区文化休闲综合体、南山旅游度假区、东部新城悠然蓝溪不夜城、北部紫荆花康养示范区四区联动发展;推动六安环城游憩带建设,发展都市休闲、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健康养生、都市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集文化、美食、休闲等为一体的中心城区发展核打造大别山城市迎客厅

(二)全域统筹大别山全景文化旅游区,打造大别山旅居目的地。发挥大别山独特山水和文化资源优势,全域统筹大别山全景文化旅游区。重点串联天堂寨、万佛湖、万佛山、大别山主峰、陡沙河温泉等景区、度假区以及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积极推进六安茶谷文化和旅游建设,推动山地观光游向红色文化深度体验、山地避暑休闲、康体养生度假、户外运动、研学旅行等复合型旅游转变。联动大别山1号公路、山湖大道、万佛湖环湖大道3条旅游风景道,形成大别山山地旅居大环线,着力打造以山地度假旅居、养生养老旅居、文化休闲旅居、乡村田园旅居、创新创业旅居、避暑休闲旅居为特色的国内知名大别山康养旅居目的地。

(三)全力建设江淮果岭文化旅游区,打造江淮果岭乡村公园。重点以山、水、林、茶、田、村为基本元素,依托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农业示范区、茶园、田园综合体、景区、美丽乡村等优质生态和乡村资源,塑造典型的江淮丘陵乡村景观风貌,完善旅游交通服务和接待服务体系,通过四生融合(生态、生产、生活、生命),为游客提供轻旅游、微度假、慢生活产品,建设成为江淮地区乡村振兴的旅游新样板,打造长三角区域内知名的乡村公园。

(四)全力推进淮河水乡文化旅游区,打造淮河文化旅游目的地。以水乡、田园、湿地为基底,以淮河文化为底蕴,以生态农业为引擎,以淮河生态旅游廊道为依托,整合古镇、河、湖、矿、田等资源,塑造六安淮河水乡品牌,打造省内特色的淮河风情旅游带

 

第五章 重点任务和举措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和要求,积极推进+重点任务。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的一大工程,着力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现代文化产业、现代旅游产业、文化交流和旅游传播推广、文化和旅游消费、智慧文化和旅游服务、文化和旅游市场九大体系

一、文化自信,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一)主要任务

实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文化强市的重大任务。结合六安实际,依托图书馆、文博场馆等主阵地,推进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常态化和制度化。

(二)主要举措

1.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

持之以恒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面向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理论宣传普及,推出通俗理论读物、公益广告、融媒体产品等。协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系列庆祝纪念活动和群众性主题教育。

2.持之以恒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和旅游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契机,深入开展四史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不懈用大别山精神”“淠史杭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用好用足文化、文物、旅游资源,延续历史文脉,弘扬时代价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强化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宣传展示,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

3.全面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1)提高全市群众文化素质。开展社会文化活动,活跃社会文化生活,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实现文化扶志、扶智。不断增强全市城乡居民文化素质和文明实践自觉,展现新时代六安市民热情开朗、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大力推进文明旅游,引导游客和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成为中华文明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2)依托图书馆、文博场馆等主阵地全面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先进模范,持续打造安徽好人”“六安好人品牌。推进一批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开展全民阅读,打造书香六安。健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体系,发扬志愿精神。

3)加强我市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持续开展剑网江淮净网等专项行动加强版,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专栏1-1 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

全面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依托图书馆、文博场馆等主阵地,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持续打造安徽好人”“六安好人”“书香六安等品牌。

推进打造六安城市精神标识。深入挖掘提炼大别山精神和淠史杭精神等精神实质,赋予新内涵、注入新活力、做出新概括,着力打造新时代六安最鲜明的城市精神标识。

实施网络文明建设工程。开展剑网江淮净网等专项行动,全市评选一批网络文明单位。

二、创作精品,推进文艺繁荣发展

(一)主要任务

构建以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为标杆的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推动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实现新的更大突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提高质量作为生命线,发掘皖西历史人文时代价值,在创作中融入六安元素,提高文艺作品原创能力,推动文学、戏剧、音乐、曲艺等各艺术门类创作繁荣发展。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培育计划和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围绕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时间节点,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推动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利用数字技术,拓展艺术传播渠道,推动网络文艺繁荣发展。

(二)主要举措

1.实施艺术精品行动计划

1)激发文艺作品时代活力。围绕现实题材、新时代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抗洪防疫、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发展、红色文化等主题,开展专题专项创作,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2)提高文艺作品原创能力。坚持守正创新,鼓励文艺创作的题材、体裁、内容、形式创新。大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作家村、画家村等基地作用,深挖优质文艺赋存资源,拓展艺术创作矩阵,鼓励文艺作品原创。以项目资助、政府购买服务和扶持计划等方式,推出反映六安历史及当代精神的优秀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美术、音乐、诗歌、戏剧、影视、动漫和地方民俗史志等原创艺术作品。

3)推动文艺作品量质齐升。扎根人民,在创作中融入六安元素,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提高文艺作品创作数量、内涵与质量,推动文学、戏剧、音乐等各艺术门类创作量质齐升、全面繁荣发展。

2.深化文艺创作激励机制

实施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推动民营艺术院团发展,建立健全扶持优秀剧本创作、促进剧目生产表演的长效机制。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培育计划,探索艺术创作配套激励机制,组织和鼓励文艺院团和高等院校积极申报各类艺术基金项目,力争在全国性重大奖项(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和旅游部文华奖等)实现突破,激发艺术创作工作者创作生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实施全媒体文艺传播工程

推动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利用数字技术,拓展艺术传播渠道。利用安徽文化云”“六安文旅等各类数据平台,优选推广高品质文艺作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文艺传播工程。利用两微一抖等现代传播手段推广优秀文化艺术创作作品,丰富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展演展示的媒介平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建科技支撑”“全网联动”“场景渗透”“智慧广电全媒体传播矩阵。

4.引导网络文艺健康发展

推动网络文艺、网络音乐等新兴文化艺术类型繁荣发展,办好六安红色微电影推优展播活动。加强重点文艺网站建设,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动;加强网络内容管理,推广作品版权登记、创新网络视听内容监管等。推动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展览馆等载体,增强网络文化供给能力。推动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相结合,多渠道展示优秀文艺作品,促进舞台艺术业态创新、升级换代。

5.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工程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普及艺术知识,不断完善剧场开放等举措,常态化推进文化艺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加强艺术培训,支持文艺院团依据自身实际,探索专、精、特发展路径,推动社会艺术水平提升公益行动。

6.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

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和理论研究,健全文艺评论工作体系,搭建有影响力的文艺评论平台。结合重大展演、重点作品开展评论,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营造风清气正的评论氛围。

专栏2-1 文艺精品创作建设重点项目

实施艺术精品创作行动计划。五个一”“群星奖等为目标,谋划创排以皋陶文化、红色文化、淠史杭精神为主线的六安首个音诗歌舞情景舞台节目《印象六安》。争创全省文学创作先进区(县),打磨《新梦》等作品,创作大型黄梅戏《社区主任》等,微电影或舞台剧《山茶花之恋》《桥》《请年酒》《请客》《烽火英雄》《裕安红》等,大型歌舞《承诺》等,升级《皖风鼓韵》《法祖皋陶》等作品,打造更多庐剧小戏精品冲击全省群星奖

实施艺术创作百年献礼工程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全市优秀新创剧目展演、音乐舞蹈展演、美术作品展览、长三角优秀戏曲剧目展演等活动,推出一批红色文化主题作品,力争入选1部全国百年百部舞台艺术精品。

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以落实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实施的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长三角精品剧目交流巡演等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庐剧等地方戏曲保护传承。

打造六安艺术红舞台项目。推进谋划皖西大戏院策划项目,依托红剧场等平台,大力传承弘扬红色基因,突出大别山元素,打造成六安特色红舞台,广泛开展戏剧表演、大型音乐会音乐节、全国经典巡回演出等。

三、坚持双创,强化文遗传承利用

(一)主要任务

构建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实现新的更大丰富。紧紧围绕国家和省重点文物工作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重要性的指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深入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建立皖西红色文化基因库,协同打造红三角精品路线,争取设立长三角红色文化论坛永久会址,实施六个一批行动计划。探索建立多元博物馆体系,鼓励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二)主要举措

1.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1)夯实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开展历史文化遗产、革命文物资源普查调查,完善文物资源和革命文物名录,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六安市文物数据库,编制部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利用规划。协同做好历史文化名镇、街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及三线厂、齿轮厂、知青点、淠史杭、临淮岗等工业遗产、农业遗产、水利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加大投入,力争实现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是古建筑、革命旧址类)文物保护员制度全覆盖。基本实现文物保护四有五纳入要求。十四五期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升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100%;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90%。做好基本建设文物调查、勘探、发掘及协调工作。制作六安市文物信息数字化地图,推进考古数字化建设,协同做好考古发掘等文化遗产资料出版。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田野成果向学术成果的有效转化。

(2)加强文物安全工作。根据文物保护法,建立文物安全责任机制,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文物安全网络体系,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主动向当地政府报告田野文物面临的严峻安全形势。履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审批流程,确保合法合规。从市级高度联合公安,召开全市文物安全会议,建立文物安全监管与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常态化工作机制。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实施三防(消防、安防、雷防)项目建设,搭建文物安全监控平台,突出技防应用,实现文物消防、安防等实时监控目标,确保文物安全。

(3)抓好项目谋划和带动。谋划实施一陵一庙一库两区三园建设项目。

(4)建立文物保护经费长效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资金。明确文物保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的制度要求,按照文物保护级别、数量,设立专门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用于文物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理。统筹文物资金支持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和国有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协同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和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拓展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渠道。

(5)推动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依托文物资源谋划推出一批文化和旅游融合项目,将一批文物场所列入旅游景区、景点和线路,列入爱国主义、党史教育基地,加强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一批文博研学旅行基地

2.实施红色文化保护利用工程

(1)建立皖西红色文化基因库。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建立皖西红色文化基因库。加强革命文物、革命文献档案、英雄烈士事迹史料、口述资料的调查与征集,建立革命文物保护名录。深入革命文物科学研究,推动建设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省联动机制。支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2)推进红色文化转化利用。依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推进区域性文化创新、传播和载体建设,打造以大别山精神和淠史杭精神为主题的高标准、有影响力的全国党校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研学旅行基地。

(3)加强红色文化交流合作。协同打造上海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安徽大别山红三角精品路线,争取设立长三角红色文化论坛永久会址

(4)实施六个一批行动计划。提升一批革命文物保护级别,建设一批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示范基地,举办一批革命题材主题展览,推出一批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开发一批红色文创产品,设计一批红色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专栏3-1 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

争取汉代王陵墓地申报国家或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谋划实施一号汉墓陈列馆及附属设施、双墩一号汉墓本体保护工程(土遗址保护、木质和石质文物保护)、王陵核心区安防工程、王陵墓地环境整治等重点文物保护项目。谋划东城都遗址公园、皋陶文化园、六安市文物数据库等项目建设,编制部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利用规划等。

金安区:张家店战役纪念馆修缮,马政文化园二期建设,皋陶文创园,张家店战役纪念园建设,毛坦厂明清老街修缮,刘大圩庄园修复,将军山渡槽、打山渡槽修缮等。

裕安区:文庙旧址,苏家埠战役纪念馆,独山红街,六霍起义纪念馆,许继慎烈士纪念馆,淠史杭工程展览馆,大别山精神纪念馆,六安瓜片传统技艺展示馆,苏家埠战役旧址苏家埠战役(围点打援)场景演艺,韩摆渡老街改造提升,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旧址、许继慎故居及许继慎墓、刘邓大军南下指挥部旧址维修,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旧址,苏埠明清老街保护等。

叶集区:红墩寺遗址、江西会馆等。

霍邱县:李氏庄园三期修缮,古城墙城隍庙修复,城西湖军垦文化纪念馆,治淮博物馆,李特故居修复等。

舒城县:李公麟纪念馆,周瑜纪念馆,晓天明清老街保护与修复,桃溪老街保护与修复,九一六茶博园、新四军四支队旧址纪念馆提升工程等。

金寨县:国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金寨革命博物馆易址重建,金寨鄂豫皖红军纪念园,金寨干部学院红色文化建设项目,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战斗遗址保护,金寨革命文物保护片区维修、环境整治、布展和三防项目等。

霍山县:安徽红色区域中心建设配套项目,文庙,玉玺楼,白云庵,青枫岭磨子潭战斗纪念碑,舒传贤烈士革命旧址,决心庵,西镇暴动纪念馆,刘淠西故居(诸佛庵兵变旧址)等。

3.探索多元博物馆体系的建设

(1)推进博物馆体系建设和服务。吸引优质博物馆资源集聚,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加强博物馆、纪念馆设施建设,建成以骨干型国有博物馆、特色型行业博物馆、活力型非国有博物馆组成的六安多元博物馆体系。深化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推进博物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依托大别山地质、生物、淠史杭水利等特色资源,建设特色型行业博物馆,打造博物馆纪念馆原创性精品展览,实施陈列展览提升工程。扶持民间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发展。加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探索与观众互动新模式。充分利用博物馆展览联盟优势,丰富展陈内容,打造精品展览。实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争创国家一级馆。促进国有博物馆陈列展览改造提升及引进高品质外展列入财政经常性项目。

(2)推动鼓励文博创意产品开发。利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博旅游开发路径。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财务制度,推动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文博产品融合发展,开发一批纪念品、随手礼,对有发展潜力的文化遗产资源,拓展利用方式,探索认租、认领、认购等形式,推进活化利用,力争在文物资源开发利用上实现突破。

(3)实施博物馆交流合作计划。支持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网上展示,丰富藏品展示展陈方式。利用长三角博物馆教育联盟等区域平台,发挥区域协同优势,定期开展馆藏文物精品区域展览,联动开发与推广相关文物教育项目。借助文化旅游宣传平台和活动,扩大六安文化遗产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融入长三角文博圈,在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陈列展览、文物与旅游融合等方面加强合作和交流。

4.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1)组织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申报工作。继续推荐我市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申报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积极申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十四五末,力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取得新突破。

2)加强非遗项目保护。根据非遗特点和存续状况,实施分类保护。加强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推进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医药类非遗保护传承。实施戏曲振兴工程、传统节目振兴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

3)推动非遗保护载体建设。建设和统筹用好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名人故居、会馆商号等展示空间及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十四五末,力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镇(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院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创建取得新进展。

4)实施非遗与旅游融合计划。通过非遗项目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文化氛围,强化旅游活动的体验性、参与性。鼓励各景区自主开发具有六安特色的非遗衍生产品,探索设立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基地,打造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开展各类非遗展演展示,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有机融合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文化旅游发展,在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中形成良性互动。

5)开展非遗品牌文化传播普及计划。打造六安非遗活动品牌,持续开展传统节日的非遗宣传活动,持续创新非遗展演展示方式,进一步打造好小小传承人”“非遗进景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皋陶祭典”“非遗过大年等活动。鼓励支持新闻媒体和相关机构开展非遗传播,鼓励支持新闻媒体设立非遗专栏、专题,办好优秀栏目、节目。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引导广大非遗传承人通过新媒体展示非遗技艺和产品。鼓励地方组织编写非遗教材,鼓励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支持传承人参与教学,加强非遗师资培养,推动非遗进校园。

专栏3-2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

1.修改完善《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暂行办法》;2.完善六安非遗数据库;3.完成《非遗六安》系列纪录片拍摄;4.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基地(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镇(街区)等创建;5.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6.实施非遗与旅游融合计划;7.开展非遗品牌文化传播普及计划。

四、健全供给,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一)主要任务

构建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为目标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旅游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实现新的更大跃升。坚持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基础,重点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注重品牌品质,示范带动,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旅游交通、全域旅游集散体系、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等提质升级。促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资源融合共享,实现文化场馆和旅游场所功能互通。

(二)主要举措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谋划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一院施公共服务提升行动计划,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目标,以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为重点,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补齐短板、提档升级。加强淮河行蓄洪区文化阵地建设。市文化馆、市图书馆争创国家(市级)一级馆。推动实施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以市图书馆、市文化馆为龙头,以全市图书馆、文化馆联盟和各县区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为纽带,以市拉县、以县促乡、以乡带村,促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整体提升,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专栏4-1 重点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

六安市:博物馆免费开放和临时性展览,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一院一中心+N空间),六安文旅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项目等。

金安区:三馆一中心(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和全民健身中心)等。

裕安区:文化馆、图书馆、智慧文化馆和智慧图书馆等

叶集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城市规划展览馆、影剧院、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

霍邱县:县融媒体中心综合楼及发射塔迁建项目等。

舒城县三馆一院一空间等。

金寨县: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数字馆(含数字档案馆、史志馆、博物馆、规划馆)、科技馆、金寨文化艺术长廊、县乡村三级图书借阅一体化、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

霍山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装修布展,招租投用多功能影剧院剧场,铜锣寨大别山文化苑等。

2.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

1)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乡居民生活,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科学制定市县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供给目录。继续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开展经典诵读、阅读分享、大师课、公益音乐会、艺术沙龙、手工艺作坊等体验式、互动式的公共阅读和艺术普及活动;鼓励走出去,创新开展创意市集、街区展览、音乐角、嘉年华等文化活动。鼓励提炼文化IP,加强文创产品体系建设。面向中小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不同群体开展特色文化服务,推动建立订单式、菜单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平台。

2)深入推进文化服务惠民。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市各级文化部门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和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文物建筑和遗址类博物馆除外)继续实行免费开放,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免费提供。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和送戏、送电影、送图书等文化下乡活动,有计划地组织流动演出送戏,同时加强送戏进万村演出质量检查。持续开展社区一家亲,文化进万家”“好戏六安”“红街周末有戏等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基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双向互动功能,为各级政府部门便民服务提供窗口和平台。

3)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结合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制定村(社区)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对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村(社区)进行一轮建设,对各种设施设备进行查缺补漏。对农家书屋进行维护管养、补充更新,确保开放时间和质量,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探索数字农家书屋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快捷、方便的阅读服务。建立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和志愿服务下基层机制,推动专业艺术院团、体育运动队和艺术体育院校等到基层教、学、帮、带。

3.推动旅游公共服务提质升级

1)完善旅游交通综合服务体系。推进交旅融合,大力推进全域旅游交通体系规划建设。推动实施交通主干线与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的交通通达工程,实现从机场、车站、码头到主要旅游景区的无缝对接,推动重点通景公路建设提升。规划打造一批旅游专线,推进城乡绿道等慢行系统建设,形成串联各景区的绿色通行网络。持续提升六安茶谷、九十里山水画廊、大别山湿地旅游环线、大别山1号公路、中国红岭公路、淮河风景道、山湖大道等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一批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主题化改造。

2)完善全域旅游集散体系。推进全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建设旅游集散、旅游服务中心、汽车营地、自驾旅游、公共交通等多功能业态的二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支持叶集区、裕安区、舒城县、金寨县、霍邱县、大别山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依托旅游公路,结合景点和村镇分布设置,建设满足游客旅游交通的基本服务的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以全市旅游集散中心为试点,建设落地自驾租赁服务平台。推进旅游公共交通服务和旅游交通换乘系统建设,推动开通一批旅游公交专线。

3)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快重点区域和线路的旅游标识标牌、停车场、观景台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建110个停车场,对75个需要充电设施的停车场进行改造,推动高速公路实现4A级以上、国省道实现3A级以上旅游景区标识牌提升。

4)推进旅游厕所建设改造工程。持续推进厕所革命,运用全市旅游厕所设计大赛成果,新改建旅游厕所113座。将旅游厕所建设管理纳入全域旅游、景区等各类创建和整治的重点内容,增加旅游厕所日常管护经费,不断巩固建设成果,提升管理水平。打造一批数字化、智能化旅游厕所。

专栏4-2 旅游公共服务建设重点项目

金安区:六安市全域旅游集散中心,九十里山水画廊旅游风景道提升,九十里山水画廊西环线旅游风景道打造,淠河滨水湿地旅游风景道打造,诗意乡村旅游风景道打造,旅游东环线建设,大洪山生态旅游区自驾车营地,悠然南山旅游度假区自驾车营地,淠河水湾湿地公园自驾车营地,江淮果岭·十里果乡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

裕安区:旅游集散中心,大别山湿地旅游环线,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提升,九公寨旅游码头,青山湖旅游线,,苏埠至G312河堤景观大道,茶谷绿道,龙井湖水库游乐设施,红军街旅游设施配套,龙井沟景区生态游步道,全域旅游标识系统等。

叶集区:旅游集散中心,山地自行车赛道,旅游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看花楼林场山地骑行项目等。

霍邱县:旅游集散中心,城区临淮岗景区旅游快速通道、淮河风情带旅游线,李氏庄园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门塘风景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舒城县:旅游集散中心,龙眠山旅游通道,德上高速(汤池出口)万佛湖景区连接线、环万佛湖旅游大道大别山风景道连接线,万佛湖通用机场建设,舒茶南(山埠)旅游快速通道,杭埠河沿岸风情打造,红色旅游公共配套设施升级改造等。

金寨县:全域旅游集散中心,中国红岭公路提升,梅山湖旅游码头,响洪甸水上码头,六安瓜片主题公园滨湖大道,老城区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汤家汇红色文化小镇配套设施,斑竹园镇大别山红色文化小镇配套设施,大湾村红色文化小镇配套设施,天堂寨至陡沙河扶贫旅游公路,油坊店乡莲花山旅游基础设施,天堂寨高架游览观光火车等。

霍山县:大别山1号公路提升,最美环线提升工程,金竹坪、陡沙河、宋家河等乡村集聚区旅游配套服务建设,大别山国家风景道标识牌及沿线房车营地建设,陡沙河温泉小镇、迎驾春风美酒小镇、诸佛庵红色军旅小镇、文旅融合三家村、佛子岭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提升,铜锣寨景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六万情峡景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霍山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4.推动文旅公共设施主客共享

1)实施公共文化设施旅游微改造立足旅游功能要素+文化内涵要素+技术支撑要素集成创新,完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便捷度。推动城市建设融入文化和旅游元素,引导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旅游化,推进六地平安城、文庙·锦成里、罍街、齿轮厂文创街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红色、古色等为特色的城市文化IP。推进特色场馆和文化服务中心旅游化改造,推动传统文化场馆及重点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等设施旅游化改造。开展展览展示、节庆活动、演艺活动等,通过科技创新、活态展示、文化体验、文创推广等手段,丰富文化和旅游功能,不断盘活资源存量。

2)加强公共旅游设施文化微更新提升旅游服务设施文化内涵。将重点集散中心、游客中心、旅游驿站等旅游设施增加文化设施。推进重点交通沿线旅游服务设施植入微空间文化展示,打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驿站(点)。突出主客共享,提高利用效率。探索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特许经营权试点。加强旅游廊道沿线微空间统筹利用,鼓励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国省县道沿线加油站、购物店、餐饮店、村镇文化活动场所等微空间植入地方文化元素。

五、挖掘内涵,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一)主要任务

构建以创新多元为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为主线,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农业、商业、工业、医药、康养等深度融合,延长并做优文化产业链。谋划一批重点项目,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推进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夯实传统优势门类行业,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新型业态。推进广播影视产业、新闻出版印刷产业数字化发展,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主要举措

1.加快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不断健全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1)文化制造业。壮大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文化制造产业化发展。瞄准中高端,加快转型升级,引导文化制造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产业链,集约集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传统文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夯实和提升童车玩具制造、印刷、包装、竹编、柳编等传统优势门类产业,推动我市乐器、文具用品、工艺品、音响设备及智能消费制造等新门类文化制造产业发展。加强对民间特色传统技艺的挖掘、保护和发展,引导具有地方特色的刺绣、石斛、翁墩剪纸、毛坦厂油纸伞、一品斋毛笔、康宁竹编、大别山盆景、临淮泥塑、舒席、蒲扇等传统手工艺制造产业产品提升品质,扩大产值,形成一批六安制造文化产业符号。

2)文化服务业。推进文化服务产业集聚发展,创建一批酒文化、红色文化、乡俗文化、茶文化、养生文化、工艺品销售等为特色的现代文化服务示范区和特色小镇,加强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示范区由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转变,提升文化服务业品牌价值。深入发展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艺创作表演、广播影视放映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等重点文化服务业态。

3)文化批零业。培育壮大文化批零主体,进一步鼓励图书报刊、办公文具、家用电器、工艺美术品等批发零售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推动传统文化批发零售业改造提升,推进实体产业与电子商务平台相融合。打造尚品图书文化综合体等一批网红打卡店铺,探索文化批零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4)数字创意产业。依托互联网、云计算、VR、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高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水平,促进数字创意与实体经济、现代生产生活、消费需求对接。鼓励数字创意产业与生产制造、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健康医疗与养老、智慧农业等领域融合发展,激发市场消费活力。加强数字创意产业平台建设,推动数字内容供给和技术装备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建设数字创意产业孵化器,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成长性好的数字创意企业。合作打造高水平直播和5G短视频基地,建设极具竞争力的数字创意产业集聚高地。支持动漫、游戏、数字传媒、网络文化和数字文化装备等产业提质升级。

专栏5-1 数字创意产业项目

加强数字创意产业平台建设。以数字游戏、数字动漫、数字视频、数字艺术创作、数字出版、网络文学和数字文化装备等形式为一体的数字文创产业园。以城市文化IP、高沉浸式产品体验展示等为特色的5G直播和短视频基地。

5)工艺美术产业。推动工艺美术与创意设计相结合,推动柳编、刺绣、霍邱剪纸、临淮泥塑、大别山村竹编等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向特色化、个性化、品牌化发展。引入3D打印、三维建模等数字技术,开发体现精湛手工、面向大众的传统工艺品及融合非遗元素的各种衍生品,鼓励拥有较强文化创意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工作站,帮助和扶持传统工艺坊增强技术、工艺材料等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工艺美术品牌。

6)娱乐演艺产业。推动娱乐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实施阳光娱乐行动,探索健康向上、技术先进的新型娱乐方式,创新娱乐业态。规范和支持线上K歌、迷你歌咏厅、音乐派对等新型歌舞娱乐业态发展。支持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等向演出院线、演艺联盟发展。推动传统戏剧庐剧演艺技术研发创新和装备提升。建设演出票务监管服务平台。

7)文化融合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农业、商业、工业、医药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引导和促进有关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持续发展富有文化创意含量的农耕体验、田园观光等特色农业,打造农业创意小镇。赋予农产品文化和艺术元素,生产差异化农产品,制造具有六安特色的纪念品。推动文化与商业深度融合,鼓励打造汇聚艺术表演、阅读分享、观影体验等消费业态的文化MALL+演艺中心+主题乐园模式的文化商业综合体,提升城市形象和商业品质。支持开发承载中医药文化的创意产品,打造一批中药材养生文化基地。

2.推进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1加强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形成内涵延伸、联动发展格局。积极推动大别山文化、淮河文化、国道312(六安段)历史文化、淠史杭水利文化等文化产业带建设,以四大文化带为载体带动文化产业联动发展。

2)谋划八大文化产业园区、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推动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政策集成、企业集聚、产业集中、引领发展的文化产业先行区。培育发展工业景区创意文化园,变工业锈带生活秀带。以淮河风情体验为特色,将沿淮多彩文化产业带打造成为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以酷豆丁”“小龙仔等为主体的童漫世界文化制造产业集聚区。挖掘淠河沿线文化资源,提升酒文化博物馆、石斛文化谷和淠河水生态公园,建设淠河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以丁集婚纱特色小镇为载体,推进大众化婚纱加工与创意设计、智能加工和个性化定制结合,打造丁集婚庆时尚产业集聚区等。

3围绕文化制造、创意、科技、生活、教育等文化主题,打造一批具有集聚效应的优质平台,谋划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

 

专栏5-2 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八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石斛培育加工为主体的石斛文化产业园,中国大别山中药文化产业园,5G短视频为数字引领的文创产业园,军工遗址为依托的三线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生活秀带为中心的矿山工业景区创意文化园,新型包装为主的包装产业园,传统民间柳编、临淮泥塑为主体的文化工艺品产业园,毛中品牌为特色的文具用品创意产业园。

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童漫世界文化制造产业集聚区、金寨红色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淮河文化产业集聚区、淠河文化产业集聚区、皋陶文化产业集聚区、丁集婚庆时尚文化产业集聚区、大别山生态非遗食品产业集聚区、独山名优茶加工集聚区、酒乡生态文化产业集聚区、大别山中药材养生文化产业集聚区。

文化产业类重点项目培育。金安区(毛坦厂文化研学、皋陶司法小镇、翁墩文创小镇、齿轮厂文创街区、马政文化园二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大型实景演艺等);裕安区(丁集婚庆时尚产业集聚区、独山名优茶加工集聚区、康宁竹编手工制艺、皖西白鹅小镇、红军街非遗文创街区、月亮岛美食街休闲街区、明珠步行街夜市街区等);叶集区(平岗红旗知青小镇、史河湾水文公园、洪集文化名镇、三元农创小镇等);霍邱县(传统民间柳编工艺品产业园区、淮河文化园、铁矿工业园文旅项目等);金寨县(红绿数字体验馆、小南京村民俗文化陈列馆、大湾慢谷·幸福小镇民俗文化陈列馆、红色文化演艺及体验中心、汤家汇红色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大别山·金寨国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项目、大别山红色小镇(斑竹园镇)等);舒城县(杭埠恒大文旅城、舒城万达影城、音乐特色小镇、巧克力玫瑰小镇、恒大文化产业交流中心、九一六茶博园等);霍山县(禅茶文化体验馆、迎驾美酒春风小镇、酒文化特色街区、大别山地质文化村、六万情峡电影小镇、太平畈石斛文化小镇、仙人冲画家村、月亮湾作家村、屋脊山摄影家村等)。

3.加快广播影视产业快速发展

依托我市厚重的红色、古色等文化底蕴,加快推进广播影视产业快速发展,谋划一批动漫、红色数字电影和影视制作基地等项目。组织开展广播电视作品推优评议,组织参与安徽省广播电视职业技能大赛,强化影院发展支持,推动城市数字影院加快发展。

4.推动传统新闻出版转型升级

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传统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鼓励印刷企业、规模实体书店等出版单位主动参与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其走向高科技与创新之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印刷产业相对集聚的片区培育市级印刷产业园区,打造或加盟网红打卡实体书店,填补城市文化产业新地标,提振印刷企业和实体书店的影响力。

5.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

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在提供个性化、多样性、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形成比较优势。优化文化领域创业兴业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文化产业积极性。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文化企业品牌,突出四大平台文化品牌打造。加快培育一批以淮美奇”“酷豆丁”“美佳印务”“丁集婚纱”“未来文化等龙头的各类文化企业品牌,以徽六”“抱儿钟秀”“九仙尊等龙头的茶叶、石斛以及林果特色的主题田园综合体,集中力量打造六安文化产业品牌形象。强化双招双引,组织企业参加产业会展等文化企业品牌交流活动,引入实力企业和先进理念,通过品牌经营”“品牌输出等,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品牌化发展。

6.优化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探索制定我市有关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争取设立市县两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有关奖补措施,加大对文化产业在用地保障、税费、融资、基础配套、技术改造以及宣传营销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各种文化经营企业。建立各级政府部门文化企业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协同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目标考核和评价体系。

六、提升质量,丰富旅游产业体系

(一)主要任务

构建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特征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产业竞争力实现新的更大增强。以文化和旅游融合为主线,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和旅游品质。推进创新示范,谋划并实施新一轮旅游重点项目四年行动计划,实施旅游品质提升的四大行动。强化资源整合,统筹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市场主体。

(二)主要举措

1.推进创新示范建设

1)开展全域旅游创建。加强规划引领,将旅游业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创新全域旅游协调发展机制,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质量。巩固霍山、金寨全域旅游创建成果,推进金安区、舒城县、裕安区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力争到十四五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达3个。

2)推动旅游景区度假区创建取得新突破。力争到十四五末,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3个、4A级旅游景区27个,省级旅游度假区5个。

3)打造国家级自驾游目的地。完善自驾游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廊道体系建设,重点完善大别山1号公路、山湖旅游大道、中国红岭公路、九十里山水画廊、大别山湿地旅游环线、淮河风景道等重要节点建设和全域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加快智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打造一批智慧旅游示范村镇。

推动由创牌向重视创建过程转变,全面提升产业实力,打造具有六安特色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体系。

2.强化产业融合发展

提升旅游+”“+旅游的引导能力和供给水平,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和工业旅游,促进旅游与农业、工业、教育、体育、科技等领域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

1)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打造一批重点旅游村,推出主题村和特色村。依托六安茶谷、淠淮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西山药库等平台,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支持建设或引进一批乡村旅游休闲基地、创客基地、帐篷营地等旅游业态。注重带廊协同,继续推动合六乡村游线、江淮果岭慢进漫游、中国红岭公路、九十里山水画廊、淮淠生态经济带等线路建设。以大沙梗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木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桃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为示范引领,建设改造一批休闲农庄、果园花园、农业产业园、休闲观光园。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培育提升茶谷小站、画廊人家、大别山人家等知名品牌,支持在乡村旅游集聚区举办赏花踏青采摘、健身徒步、摄影等节庆赛事活动。

专栏6-2 乡村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两湖原乡、岭上田乡、万佛水乡、龙舒美乡、古韵书乡、果岭慢乡、环城闲乡、红色故乡、山水茶乡、时代福乡、天堂山乡、西山药乡、艺术酒乡。

江淮果岭乡村公园。依托江淮果岭、六安茶谷、江淮田园、美丽乡村等景观资源,精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乡村嘉年华、田园综合体、田园社区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通过江淮果岭特色旅游节点、八个果岭品牌、各类立体观光项目、节庆会展系列活动等,打造极具特色的江淮果岭乡村公园。

乡村民宿品牌打造。大力推进民宿建设与升级改造,支持金寨农家(茶谷)小院、霍山大别山人家、舒城县龙舒人家、果岭人家、霍邱县淮畔人家等品牌建设,发挥金寨县携程大湾民宿、天堂寨八湾堂民宿、霍山县钟秀茶宿、裕安区抹茶村民宿等引领带动作用。

2)保护传承,发展红色旅游。促进红色旅游业态产品创新,构建以红色研学、红色文创、红色康养、红色乡村、红色节庆为主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加强红色文化发掘与利用,完善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教育瞻仰系列旅游产品。推进红色纪念地景区化改造,加大以淠史杭工程、三线遗址、城西湖军垦文化等为代表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期间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开发利用。整合红色资源,打造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出重走红军路、沿着总书记足迹前进、红色旅游扶贫典范等优质线路。培育一批大别山红色研学基地,建设一批国防教育基地,创新策划精品红色文化和旅游活动,举办红色教育进景区、红色研学夏(冬)令营等系列活动,开展低空飞行、国防素质训练、山地运动等活动。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水平和发展活力,打造长三角高品质红色旅游示范基地、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专栏6-3 红色旅游发展

打造全国红色旅游名城。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高标准推进红色旅游转型升级。

推进红色旅游项目建设。构筑以淠史杭精神和大别山精神为主题,以经典红色景区和淠史杭工程为旅游节点,以大别山1号公路、山湖大道等为发展轴的红色旅游空间布局。推进两源两地、大湾村、大别山红色军旅小镇、独山茶旅小镇、淠史杭工程展览馆、治淮博物馆、城西湖军垦博物馆、毛坦厂红色小镇、舒茶人民公社、汤家汇红色旅游小镇、三线记忆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红色要素体系,提升红色餐饮、红色景点、红色住宿、红色纪念品等业态。

打造六条红色旅游廊道。红源征途廊道——金寨红色旅游廊道、乡村振兴廊道——大别山1号公路、千里跃进廊道——九十里山水画廊、饮水思源廊道——淠史杭、三线记忆廊道——山湖大道、淮河治理廊道——淮河风景道。

推出大别山红色文化演艺。探索旅游文艺演出新模式,依托专业艺术院团、重点旅游景区等,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常态化专场剧目。

3)绿水青山,做优生态旅游。依托山地、河湖、湿地等生态资源,实施生态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将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重点培育特色生态旅游目的地、整合生态旅游市场形象。建成一批生态旅游重点景区,积极争创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旅游经营机构。系统布局生态风景道、生态游步道、生态驿站等配套设施。

 

专栏6-4 生态旅游发展

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加强鄂豫皖三省联动,积极推进大别山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跨界合作,实现以绿色发展+生态可持续+省际协作+兴业富民为特色的青山绿水践行区。

自然生态旅游产品。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天堂寨、东石笋、白马尖、横排头、九公寨、洪山、燕山省级森林公园、龙井沟省级森林公园、仙女寨省级森林公园等。

水域主题旅游产品。淮河、淠河、史河、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龙河口水库、响洪甸水库、磨子潭水库、城东湖、城西湖等。

4)健康养生,做深康养旅游。依托全市丰富的温泉资源,丰富温泉养生文化,打造一批六安温泉特色小镇、温泉旅游度假区、温泉公园、温泉酒店,延伸温泉产业链,打响六安大别山温泉品牌。创新避暑度假品牌,支持避暑度假项目建设,推动六安打造成国内知名夏季休闲避暑度假目的地。促进生态环境与养生文化、传统中药材等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基地)发展,打造以中医药、膳食、温泉为主题的健康养生基地。开发高端健康体检、医学美容、养生护理、医疗保健等健康项目。结合养老和健康服务业发展,把金寨、霍山等培育成为候鸟旅居旅游目的地,推动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

专栏6-5 康养旅游发展

康养重点项目。如龙健康养老产业园、临淮岗康养度假区、异域风情颐养旅游小镇、六安蓝城高端颐养小镇、大化坪百里康养旅游新居地、荣盛一品原乡旅游康养度假区、大别山养生慢谷旅游度假区等。

六安大别山温泉带。推进陡沙河温泉、虚谷温泉、西庄温泉、西汤池温泉、紫荆花温泉、独山温泉等建设和提质,发展温泉旅游新业态。

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依托西山药库、淠河经济带等丰富康养资源,打造国家级大别山康养旅游度假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以万佛湖、响洪甸、佛子岭、青山湖等湖群为核心的中医药生态养生旅游休闲示范区。基于中医医院等,开发中药健康养生产品。

5)转型发展,培育工业旅游。建设或引进一批旅游设施、旅游装备、户外运动用品等制造企业,提升旅游产业配套能力和水平。活化利用工业遗产,鼓励三线厂、老旧厂房转型为工业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产业园区等。支持六安瓜片、酿造、舒城竹席、霍邱柳编、裕安羽毛羽绒、丁集婚纱、矿业等特色工业企业发挥产品生产、厂区风貌、工业历史、教育科普等方面的旅游功能,开展特色工业旅游,延伸产业链。开展工旅融合试点,打造一批富有创意并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旅游项目。

专栏6-6 工业旅游发展

特色工业旅游产品创新。创新开发舒席、柳编、剪纸、铁矿工业、茶叶、婚纱、家具制造、花生糖、装备制造、六安羽毛羽绒厂、齿轮厂、酿酒厂、造纸厂、三线厂遗址、新能源、中医药(石斛)等工业旅游产品。

国省级工业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支持大别山主峰景区健康旅游基地(天下泽雨霍山石斛种植基地)、铁矿工业文化产业园、大别山三线厂遗址、水库(梅山、佛子岭)工业遗产研学、佛子岭酿造工业研学、丁集婚纱小镇、叶集家居工业研学等创建研学旅行基地。

3.加快旅游功能区建设

依托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按照遴选特色资源,培育产业链条,形成功能集聚的发展思路,借助全要素拓展融合,实现产业特色化、创意化、集群化发展。建设一批重点旅游区,提升一批特色旅游功能区,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目的地,构建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的区域旅游发展增长极。

专栏6-7 特色旅游功能区和重点旅游功能区建设

特色旅游功能区(9个)。天堂寨绿色旅游区、梅山红色文化旅游区、淠史杭水利文化旅游区、大别山主峰养生旅游区、万佛湖水上运动旅游区、张家店(洪山)乡村度假旅游区、大别山悠然南山运动休闲区、大别山湿地红源谷文化旅游区、杭埠恒大童世界文化旅游区。

重点旅游功能区(9个)。六安皋城城市旅游区、大别山湿地旅游区、六安茶谷(响洪甸)休闲旅游区、佛子岭度假旅游区、万佛山山地运动旅游区、毛坦厂古镇文化旅游区、金刚台山地运动旅游区、城西湖(水门塘)休闲旅游区、史河水湾休闲旅游区。

4.实施品质提升四大行动

1景新起来行动计划。开展文化润景、数字赋景的新景区建设工程,依托景区创建升级,完善配套设施,注入文化元素,加快互联网+”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现重点景区、重要场所、重点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切实增强景区科技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专栏6-8 景区升级行动计划

旅游景区文旅融合工程。注入文化要素,创新文化和旅游融合产品(文博旅游产品、研学旅游产品、演艺产品、节事旅游产品、综合性夜游产品、美食旅游产品、文创旅游商品等),推动主客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数字化景区建设工程。运用信息机网络及相关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信息系统与运营体系,围绕用户体验获得感提升,提高景区智能化经营管理、营销宣传及客户服务水平,打造钻石景区,提升旅游体验需求。

2行慢下来行动计划。开展廊道+慢道的大别山廊道体系工程。提升六安现有廊道体系,完善廊道沿线服务设施。积极推进慢道建设,以慢道为抓手,打造慢行游廊环线。

专栏6-9 大别山廊道体系工程

四横四纵廊道。提升建设大别山1号公路、山湖旅游廊道、合六城市旅游廊道、淮河生态旅游廊道、红岭-两湖旅游廊道、六安茶谷-淠河旅游廊道、九十里山水画廊旅游廊道、江淮果岭乡村旅游廊道等八个廊道体系,构建四横四纵廊道格局,实现区域内外辐射带动。

九条美丽慢游环线。结合乡村美丽公路建设,推进九十里画廊、江淮果岭、大别山湿地、茶山竹海(六安茶谷)、西山药库、万佛湖、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城西湖等旅游环线建设。连景连村,构建片区小环线对接干线,解决最后一公里。

十个全域旅游公共服务区。推进毛坦厂、独山、临淮岗、太阳、单龙寺、汤家汇、大湾、万佛湖、杭埠、史河等全域旅游公共服务区建设。

3客留下来行动计划。突出住宿也是吸引物的理念,开展住宿革命工程,打造旅居集群,打响宿梦大别山品牌。成立六安市大别山住宿业联盟。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消费市场,进一步优化全市住宿业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品牌结构,进一步增强中高端住宿消费能力和贡献力。

专栏6-10 旅游住宿革命工程

打造多元化住宿设施。优化星级旅游饭店,提升现有星级旅游饭店标准化、特色化服务水平,力争引进国际中高端商务、度假酒店品牌,吸引国内外知名文化主题酒店、特色民宿客栈等品牌进驻;大力发展度假酒店、温泉酒店、精品酒店、特色民宿、精品客栈、汽车露营地、帐篷酒店、连锁酒店等业态。

提升乡村民宿品质。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培育景区依托型、城郊型、古村型、美丽乡村型、避暑度假型等不同类型乡村民宿样本。引进互联网+”创新民宿营销和管理方式,推进民宿专业化、集聚化、品牌化发展。十四五末,等级旅游民宿达10家。

4品牌亮起来行动计划。加强区域旅游一体化设计,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依托主要景点和各类特色小镇,推进沿线风光带和关键节点建设,带动产业发展,打造山湖大道文化和旅游大健康产业发展带,全方位提高六安文化和旅游品牌影响力。

5.打造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重大项目

1)加快山(大别山)湖(巢湖)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推进六安、合肥、武汉三地共建山湖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优化和盘活现有线路资源,按照主题化、精品化和国际化原则,共树发展理念、共享合作机制和共通旅游市场,联合打造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实现大别山、环巢湖同频共振、引领发展,打造长三角绿色美丽后花园。

专栏6-11山湖世界级旅游廊道培育项目

推动贯通大别山旅游廊道体系、环巢湖旅游大道新干线。

谋划编制跨区域旅游专项行动计划。落实任务清单和工作推进机制,深化区域旅游发展分工、协调和合作,做到品牌共建、线路共推、产品互联、市场共享的旅游合作体系。

共塑长三角山湖旅游廊道的强势IP。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形象宣传口号及标识(LOGO)。

共推上山”“下乡”“入湖核心产品。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特色,塑造独特的核心产品。

2)统筹推进大别山全景文化旅游区。全面开启六安大别山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立足优势互补、区域协同发展思路,打造六安大别山共同体,共塑六安大别山IP金名片,构筑高峰,推进大别山山区全域发展2.0,推动六安大别山旅游目的地向旅居目的地转型。谋划《六安大别山全景文化旅游区创新发展计划》,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增强区域发展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致力建设成为红色旅游首选地、大别山户外体验大本营、大别山自驾旅游黄金线、大别山康养旅游基地、大别山研学旅行基地等。

专栏6-12 大别山全景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

推动环游大别山建设。打通六安大别山山地旅居大环线,全面提升大别山1号公路、中国红岭公路、山湖旅游大道、万佛湖环湖旅游大道等旅游风景道,按照现代化、品质化要求,全面提升高品质公共服务水平。重点通过培育若干特色的文化和旅游驿站综合体,充分融合、挖掘六安地方历史、人文、民风、民俗等特色文化,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别山文化体验中心和文化地标,吸引社会资本对文化和旅游驿站综合体进行融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推动智慧大别山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发展新业态。顺应国家新基建发展方向,发挥5G、大数据、物联网及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的支撑引领作用。通过移动端与游客进行信息共享。开展无人驾驶、无极充电、智能管理、实时监控等相关试点,打造为现代化智慧型旅行生活体验地。探索未来景区、未来民宿等产品试点

推动品质大别山建设。推动旅游产品创新升级,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加大休闲、运动、康养、研学等重点领域投资引导,培育深度体验型旅游新业态。开展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接待场所的微改造、精提升。重点实施环境精美、设施精良、体验精致、服务精心、运管精细等工程,打造微改造示范点。提升旅游业人性化、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水平,让游客多住一天”“多玩一天

推动品牌大别山建设。重塑大别山IP,构建六安大别山系列IP品牌体系,统一宣传形象。重点建设大别山红色文化品牌两源两地红色文化、独山将军小镇、大别山国家战争遗址公园(葛藤山、苏家埠、张家店等园区)),大别山生态文化品牌(大别山原物种保护基地、大别山山地中药材养生、大别山湖群、大别山温泉群等),大别山三线记忆群品牌(修旧如旧复原一批、艺术化改造一批、创意化新建一批基地等),大别山地质群品牌(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大别山旅游廊道体系品牌(廊道+慢道体系)。

推动研学大别山建设。推进大别山红色文化基因库、生物资源、地质资源等数字化建设与管理,打造研学旅游产品,加大研学人才培养。创新大别山星空研学品牌,建设一批大别山星空露营地,打造以自然教育、星空露营为特色的乡村星空营地。打造大别山地质研学品牌,打造研学旅行、科考、培训、拓展训练、摄影采风、冬夏令营等优质研学活动。

推进旅居大别山建设。发展山地度假旅居、养生养老旅居、文化休闲旅居、乡村田园旅居、创新创业旅居、避暑休闲旅居六大旅居新业态。

3)着力打造江淮果岭乡村公园。依托江淮果岭、六安茶谷、江淮田园、美丽乡村等景观资源,紧扣江淮分水岭区域特色,精选桃、猕猴桃、葡萄、草莓等多种水果,结合茶叶、油茶、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发展旅游观光+户外采摘乡村旅游体验游,旅游观光+教育研学农学研究基地游,旅游观光+养生清胃绿色无公害健康游等,实现大果园+大茶园+大花园+大田园目的地+集散地功能定位,打造长三角区域内知名的乡村公园,提升江淮果岭、六安茶谷品牌效应。

专栏6-13江淮果岭乡村公园建设项目

塑造乡村公园景观基底。山、水、林、田、文为大环境基础,以镇、村、景、园为主要空间载体,融入文化和旅游元素,塑造典型的江淮丘陵乡村景观风貌。

打造江淮果岭特色旅游节点体系。重点对示范园区、特色果园、重大节点、田园综合体、稻渔综合体、农业观光园、采摘园、景区、特色村镇等进行旅游化改造提升,形成独具江淮果岭特色旅游节点体系。推进旅游标识、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旅游咨询点等建设提升。

遴选和建设江淮果岭客厅。择地建设江淮果岭客厅,建设系列特大字号江淮果岭地标景观,建设节庆广场。

八个果岭乡村旅游品牌。推动果岭客厅、果岭小镇、果岭驿站、果岭营地、果岭集市、果岭小道、果岭人家和果岭讲堂(研学)等八个果岭乡村旅游品牌打造。

推动岭上原乡立体观光项目建设。建设1条江淮果岭旅游廊道,打造1条江淮果岭美丽公路环线,利用江淮果岭水果文化元素,设计沿途旅游标识标牌、驿站等。开展飞跃果岭体验,推进小飞机和热气球观光项目。开展果岭小火车观光,小火车设置公园解说、咖啡吧、餐厅等休闲设施。

开展水果+”节庆会展系列活动。依托交易市场,建立长三角水果博览园。举办江淮分水岭山地自行车赛事,开展桃花节、品茶节、美食节、田园艺术季等活动。

设计江淮果岭卡通IP形象。设计江淮果果系列IP形象,开展IP系列符号设计。

探索实施互联网+”行动。开展江淮果岭直播带货。

4)积极建设淮河风情水乡。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安徽省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规划建设淮河生态旅游廊道。依托六安淮河流域的湿地和现代农业等资源,发挥全流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创新湿地生态休闲、现代农业休闲、水利研学旅行等新业态,突出淮河文化,强调淮河治理,塑造淮河水乡品牌,开展风情淮河游,打造景区+廊道发展新模式。

专栏6-14 保护传承弘扬淮河文化项目

高标准建设旅游景区。全面提升临淮岗景区内涵,高标准建设水门塘文旅风情小镇、城东湖生态景区、城西湖生态景区;推进淮河沿线临淮岗旅游小镇、淮河风景道、治淮博物馆、临水千年古镇等谋划建设。

规划建设淮河生态旅游廊道。统筹利用淮河沿岸生态资源、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重点开发研习淮河文化、游览淮河美景、品尝淮河美食、拍摄秀美风景等产品,打造醉美淮河风情旅游廊道。加快霍邱城区临淮岗景区旅游快速通道建设,规划打造淮河、淠河堤坝等一批旅游专线,加大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数创淮河。以数字赋能为动力,加速淮河文化与新科技、新场景融合,打造数创淮河的虚拟旅游产品,实现虚拟旅游,重现淮河文明时空演变场景。

加强区域联动。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联合开拓自驾游、研学游、亲子游等市场,统筹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

5)推动城市文化和旅游品质提升项目建设。积极提升六安主城区及各中心县(区)城文化和旅游品质,塑造城旅一体的景观体系和功能空间,开发文化和旅游商体融合发展的旅游产品,提供主客共享的文化旅游休闲服务,全面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专栏6-15 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能级提升项目

实施城旅融合培育引导工程引导城市公共空间休闲旅游化。推动更多场馆、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融入文化艺术元素、休闲运动、旅游元素,打造一批公共空间打卡地引导城市商圈休闲旅游化。依托六地平安城、万达广场、吾悦广场、六安环球港、文庙·锦成里、罍街、红街等空间,打造以文化消费美食娱乐为特色的时尚休闲商圈。

主城区老城文化记忆工程。注重融入皋陶文化、古城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推进文庙、皋陶墓等保护与利用,着力提升六安城市历史文化品位。重点打造六安城市记忆走廊,打出六安古八景名片,依托一墓两塔、三街四岸五桥,保护文化遗产,恢复城市记忆,融入现代元素。

全力打造夜经济建设高品质夜间消费街区以及社区型居民夜间消费节点,促进美食购物、体验娱乐、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夜间消费业态发展。积极引导景区、酒店、旅游特色街区推出夜间特色休闲娱乐项目和夜游精品线路,发展夜间休闲商区,培育小吃夜市、广场演艺和灯光秀、休闲餐吧等娱乐活动和业态。推出环月亮岛、沿淠河等夜跑(夜游)路线,培育多元夜间消费模式。

推进四区联动文化旅游发展。联动发展南山新区旅游度假区、中心城区文化休闲综合体、东部新城悠然蓝溪不夜城、北部紫荆花康养示范区,发展都市休闲、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健康养老、生态养生、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

推进环城游憩带建设。环绕六安市山水风光、民俗风情,串联沿线田园综合体、田园乡村、特色小镇等,展示自然特征,整合优质资源,塑造高品质环城文化旅游带。

6.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谋划并实施新一轮旅游重点项目四年行动计划,以重点旅游项目支撑文化和旅游强市建设。建设一批、培育一批旅游项目,充分释放旅游+”的活力。加大对重点旅游项目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重点项目库。建成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效益好的精品项目,强化休闲度假类旅游项目的投资引导。

专栏6-16 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金安区:张家店乡村旅游度假区、大别山(六安)悠然南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江淮果岭十里果乡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江淮果岭十里荷塘乡村旅游示范基地、矿泉小镇、毛坦厂文旅小镇、南湖文创小镇、嵩寮岩景区、将军山景区、龙潭河风景区、大别山白鹭园景区、异域风情颐养旅游小镇、大别山养生慢谷旅游度假区、如龙健康养老产业园、六安蓝城高端颐养小镇、滨水北城景观长廊和主题公园等。

裕安区:大别山湿地红源谷文化旅游区、裕安龙井沟九公寨生态旅游区、横河岭森林旅游度假区、青山湖度假区、紫荆花怡养小镇度假区、丁集婚纱小镇景区、铜山寨景区、虎头潭漂流景区、林水寨旅游区、城南桃花岗乡村旅游区、桃花仙谷景区、笑来家园康养、苏家埠战役(围点打援)旧址群修复利用、抹茶小镇、皖西白鹅小镇、黄家窑田园综合体、小龙生态园、冰雪奇缘、六安儿童欢乐园等。

叶集区:未名湖生态及文化休闲、史河湾水文公园、大雁湖生态旅游区、观山田园综合体,南部山地生态观光走廊,江淮果岭生态休闲度假区、下骆山户外旅游基地、史河总干风光带,沣西农业休闲观光带、叶集区文旅资源综合开发项目等。

霍邱县:淮河风景道、临淮岗景区、水门塘文旅风情小镇、李氏庄园、李特故居、安阳山文旅康养基地、城西湖文化旅游生态项目建设等。

舒城县:恒大文化旅游城及文化产业交流中心、九龙寨生态园、万佛湖景区提升、万佛山风景区提升、将军山大渡槽景区、舒茶人民公社景区、天子寨旅游景区、周瑜城七门堰旅游项目、春秋乡三冲文旅项目、春秋田园牧场、山七镇文旅开发保护工程、驮岭滑雪、石关风景区等。

金寨县:青山镇龙井十里溪旅游开发、苏维埃红色文旅小镇(汤家汇镇)、六安茶谷主题公园、中国红岭公路提升、天堂寨房车露营基地、花石房车露营基地、马鬃岭旅游开发提升、金刚台旅游景区开发、望春谷、西庄温泉度假区、大别山红色小镇(斑竹园镇)、大湾村红色文化小镇、荣盛一品原乡旅游康养度假区、燕子河镇红色文化小镇、全军乡红色文化小镇、金寨县天堂寨高架游览观光火车、大别山飞行营地、中民集装箱精品民宿小镇等。

霍山县:大别山康养旅游度假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佛子岭旅游度假区、铜锣寨景区提升、大别山主峰景区索道工程、六万情峡旅游综合开发、大别山主峰南坡开发、屋脊山景区开发、月亮湾作家村、大别山1号公路整体打造、但家庙体育小镇、大别山红色军旅小镇、磨子潭民宿小镇、太阳爱情小镇、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下符桥智趣乐园、迎驾春风研学营地、真龙地乡村旅游度假区、霍山县乡村旅游度假集聚区等。

7.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壮大市场主体,着力做大做强做优骨干文化旅游企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文化旅游集团,支持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特色发展、专业发展、创新发展。

1)引进和培育大型文化和旅游企业集团。瞄准国际、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或集团,争取引进一批知名度高的大型文化和旅游集团。支持各区县组建一批文化旅游企业集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和旅游发展,支持文化旅游企业通过上市、项目融资、联合融资、投资合作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培育壮大一批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优、带动能力强的文化旅游骨干企业。

2)促进中小企业多元发展。支持中小文化旅游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发挥自主创业、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快中小文化旅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大数据、金融、创新、帮扶等支持平台。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专注专精特新发展。推动构建中小文化旅游企业政策、财税、担保和股权投资支持体系。

3)大力发展小微特企业。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类、文化旅游咨询服务类、在线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商品设计制造等小微特企业,支持小微特企业向小而精”“小而专等细分市场发展,提升小微特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丰富产业业态,扩大产业整体规模,创新小微特企业投融资机制,不断增强行业竞争力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供给力。

4)鼓励发展多种经济实体。打破地域界限和行业壁垒,鼓励旅游景区、饭店、旅行社等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旅行社和高星级、特色旅游饭店企业。支持在线度假租赁、旅游租车等新业态旅游企业发展,培育一批互联网+旅游领军企业。鼓励旅游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通过战略投资等市场化方式融合发展,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品牌投资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开展旅游产业众创众筹计划,鼓励开设旅游众创空间、创客基地,实施众筹旅游项目。

七、塑造品牌,扩大文旅传播交流

(一)主要任务

完善文化交流和旅游传播推广体系,推动六安文化和旅游品牌影响力实现新的更大提升。重点建设六大品牌体系,打造绿水青山·红色六安升级版,即:生态源乡·红韵六安旅游目的地。叫响生态源乡·红韵六安广告语,创新市场营销方式与路径,开展各类品牌推广活动。借助各类媒体广泛宣传,运营好官方平台,打造新媒体营销矩阵。

(二)主要举措

1.塑造文化和旅游品牌体系

塑造品牌体系。实施品牌形象提升工程,构建高辨识度、高知名度、高美誉度的六安文化和旅游目的地品牌体系。紧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以生态源乡·红韵六安统领宣传推广,完善与丰富品牌内涵,不断扩大品牌传播力度,培育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做强特色品牌。遴选与打造面向不同市场的拳头产品品牌、主题文旅线路品牌、文旅企业品牌、文旅商品品牌和IP文创品牌。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支持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市场竞争强的传统工艺老字号做精做强。强化旅游必购商品”“旅游特色产品系列品牌,继续推进旅游商品五进活动。

专栏7-1 文化和旅游品牌塑造

文化和旅游目的地品牌:生态源乡·红韵六安为统领,塑造六安文化旅游目的地、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及新兴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

文化和旅游品牌体系:两源两地红色文化、大别山生态文化、皋陶历史文化、淮河文化、淠史杭水利文化、皖西民俗文化等品牌。

各区县文化和旅游宣传口号,可面向公众征集,扩大影响力。

裕安区:生态福地,红色裕安

金安区:山水画廊,魅力金安

叶集区:文化叶集,家居之都

金寨县:希望之城,养心金寨

霍邱县:淮畔明珠,风采蓼城

霍山县:康养霍山,旅居福地

舒城县:万水千山,佛湖胜揽

2.创新市场营销方式与路径

构建立体组合营销体系。积极探索政府资源与企业资源、市级资源与地方资源的合作途径,促进旅游品牌形象传播与旅游产品营销的高效联动,促进市县区营销的有机整合。积极探索多元营销模式,制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利用大数据等手段科学研判旅游市场,打造传统渠道和新技术渠道相结合的营销体系。深化与旅游主流网络平台的合作,广泛开展网络宣传活动。联合主流媒体开展乡村旅游集中宣传、展示和推介活动。依托大型活动,积极宣传六安文化和旅游形象。积极探索营销绩效第三方评估,切实提高旅游营销活动和节会活动的综合效益。

建立营销基础数据库。全面分析全市旅游主要客源地和市场大数据,洞察国内外及各客源国与地区对六安文化和旅游价值的认知模式、消费行为、消费者口碑、市场消费趋势等数据,提出针对不同市场的营销策略偏向。

实施多媒体营销。构建全媒体营销体系,多层级多渠道开展宣传推广。整合传统媒体宣传。继续在央视等主流媒体平台宣传,加大在高炮、户外灯箱、电子屏等户外广告的投放。强化融媒体宣传。打造新媒体矩阵,探索与技术平台融合,广泛应用新兴网络营销渠道和平台,运营好官方两微一抖等平台。深化与国内外门户网络、主要旅游电子商务运营商等合作。

创新市场营销举措。鼓励以产品和内容为载体开展业态融合创新,支持建设一批旅游营销创新基地。在高速公路出入口、收费站、高铁站、机场以及高铁、飞机、地铁等公共场所设立旅游公益广告。通过借势营销,组织策划有震撼力、影响力的旅游节事会展和营销事件,结合时令节气,推出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丰收、冬季养生四季特色主题活动,主打红色之旅·云游六安四季赏花·四季采果两大品牌系列活动,做到月月有、季季新,引爆节庆热点。

专栏7-2 文化和旅游营销计划

文化和旅游营销平台:依托文化和旅游大数据中心,整合各级文化和旅游营销平台,完善六安文化和旅游平台。

重要营销活动:红色之旅·云游六安”“四季赏花·四季采果、大别山(六安)山水文化旅游节、美食节、摄影节、中国(六安)国际羽绒博览会、中国·霍邱国际柳编博览会、中国红岭公路自驾游、中国六安(叶集)定制家居博览会、大别山自驾游、法祖皋陶纪念典礼等。

3.推进区域合作与对外交流

加强区域联动营销。加强统筹,密切区域协作、深化业界合作、推进跨界合作,开展外联、外宣,实施联动营销战略。组织开展红色大别山之旅”“风情淮河游等主题宣传推广活动,策划一批重点节庆赛事活动。参与百城营销,市县联动、政企联手、统分结合,组织赴长三角、大湾区、东北三省、中西部地区、高铁沿线城市等开展推介。开展驻点营销,鼓励旅行社合作建设客源地门市开展驻点营销,积极邀请客源地旅行社踩线洽谈合作。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营销,做热一批国际国内精品线路和专项产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等系列活动。

做好对外交流活动。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大型对外文化和旅游活动,更好发挥旅游推广联盟、行业协会和新媒体作用,组团参加重点国际旅游展会、推介会、洽谈会,提升对外交流合作质量。鼓励旅游企业走出去,在省内外、境外重点客源市场设立分支机构。围绕打造文化品牌和区域旅游胜地,推动文化旅游产品走出去、海外优秀文化旅游产品引进来。加强民营院团活动交流,联合组织优秀剧目巡回演出。

专栏7-3 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

积极参加相关文化旅游交流活动。中国文化周美好安徽欢乐春节安徽文化旅游年、国际文化旅游节、非遗展演周、美食文化周、摄影文化周、美术文化周、六安文化周、文博会、旅博会、安徽民宿大会、安徽自驾游大会、淮河生态经济带文化旅游联盟大会、长三角康养旅游嘉年华、畅游长三角等。

八、引导消费,激发文旅市场活力

(一)主要任务

构建以稳增长促发展为目标的文化和旅游消费体系,进一步撬动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落实《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丰富文化和旅游消费产品供给,培育文化和旅游网络消费、在线体验等新业态,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供给质量。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全方位提升文化和旅游企业运用金融工具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水平。开展各类文化和旅游消费季等促销活动,激发文化和旅游市场活力。

(二)主要举措

1.打造互联网+消费模式

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商用步伐,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依托六安文旅等公共服务平台,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上线各类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为公众和游客提供线上线下全境全时的服务。

2.开展消费惠民活动

完善文化和旅游消费惠民政策,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鼓励商户积极参与,适时发放文化和旅游电子消费券,推出景区门票优惠活动;围绕元旦、春节等重大节假日,适时组织开展大型促消费活动。探索全市开展每月一主题,一月一促销等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活动。加大政府购买文化和旅游服务力度。积极创建国家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3.丰富文旅消费新业态

鼓励文化和旅游消费业态创新,促进文化和旅游与康养、研学、演艺、运动、休闲等业态结合、与商业、医疗、教育、体育、农业、工业等产业融合,满足消费主体多元需求。扩大引导文化消费,创新文化消费场景,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积极拓展文化消费广度和深度,将文化内容与创意设计相结合。创新文化消费个性化设计,满足个性化需求,增加实景游戏、VR游戏、陶艺手工、民俗文化游、沉浸式戏剧等体验式文化消费内容。推动文化旅游与旅游、演出、展览、网络直播等业态相结合。

4.完善文旅消费产品供给

深化旅游+N”营销模式,推出妙趣六安揽胜、志趣研学养心、风趣民俗体验、乐趣康养健身、食趣六安美食等特色主题产品。推出更多以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为载体的数字文化产品;加大对文艺精品创作和引进,探索旅游文艺演出新模式。打造六安非遗工坊,组织非遗工坊产品参加各类展会、进入旅游景区展示展销。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广播电视消费产品,鼓励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推出创作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文创产品,拓宽文创产品展示和销售渠道。丰富适合农村消费者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完善供应渠道,实施旅游下乡,升级文化下乡

5.做好文旅商品的开发

重点支持专业机构和商品生产企业设计、开发和生产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纪念品,逐步打造土特产品、旅游工艺品、旅游文化纪念品、中药材保健品等旅游商品系列。推进旅游商品五进工程,对重点打造的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霍山石斛、皖西白鹅、叶集羊肉、白酒等基础产品及衍生开发产品系列实行重点包装策划,多方位营销,实现六安旅游商品产值提升。加大对老字号商品等宣传推广力度。鼓励六安文化和旅游商品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提高研发生产加工能力,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附加值高的文化和旅游商品。举办六安文化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推出一批体现六安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伴手礼,提高市场占有率。

6.发展夜间消费经济

积极引导景区、酒店、旅游特色街区推出夜间特色休闲娱乐项目和夜游精品线路。发展夜游主题观光活动,推出灯光秀、极光节等特色观赏项目,丰富主客夜间文化休闲生活。支持夜游+演艺融入六安红色文化,促进景区夜间实景演出表演创作。打造咖啡馆、酒吧休闲餐饮街区,布局发展地方特色菜系餐饮,丰富餐饮消费业态。推动商超延长营业时间,鼓励开展夜间消费打折活动;支持深夜影院、音乐俱乐部等夜间文化娱乐业态健康发展,鼓励建设24小时实体书店、24小时自助图书馆。推出博物馆之夜特色活动,满足市民及游客多样化需求。

专栏8-1 激活夜间旅游消费市场

开展夜间特色项目。南山草原之夜帐篷音乐节、抹茶村北极光之夜梦幻灯光节、蓝溪灯光水幕音乐秀”“红街夜市项目、独山红军街、抹茶村等灯光秀、极光节等特色观赏项目。

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悠然兰溪旅游街区、玉博园、佛子岭旅游特色商业街区、罍街特色夜游街区、六万情峡电影小镇特色街区、独山镇红军街等。

建设夜间经济示范街区。罍街、红街夜市、云路街、叶集京辉老街美食街等。

延长场馆营业时间。建设一批24小时实体书店、24小时自助图书馆,推进皖西博物馆等博物馆之夜等特色活动。

7.优化消费环境

加强政策引导,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鼓励发展智慧旅游,推广电子票、云排队等网络消费新方式,提升数字化预约能力,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便捷程度。积极开发新型文化和旅游消费金融支持和服务模式,强化文化旅游企业银企对接,拓宽金融服务渠道。鼓励对传统演出场所和博物馆等进行设施改造提升,合理配套餐饮区、观众休息区、文创产品展示售卖区、书店等,营造更优质的消费环境。

九、升级技术,科技赋能智慧发展

 

(一)主要任务

构建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文化和旅游产品技术含量。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要求,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应用,构建信息化服务、信息化管理、智慧化营销、信息化产品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

(二)主要举措

1.建立信息化文旅服务体系

1)不断提升六安文旅智慧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功能。促进六安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提升、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提升六安文旅平台服务功能,通过APP、微信H5、小程序、智能服务终端设备等媒介,为公众和游客提供线上线下全境全时的服务,实现智慧赋能,畅游六安。创新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资讯信息,以移动端助手和平台管家形式完善线上线下服务。全面实现文化场馆、旅游场所人流数字化管控,提升服务品质和体验。

2)构建全域旅游智慧化支撑体系。推动建立信息集成系统,支持景区提供电子地图、线路推荐、语音导览等智慧化服务;推动景区WiFi全覆盖建设,对景区门票闸机系统、PMS预定管理系统、财务进销存系统、客源管理系统及服务中台进行全面升级,支持重点景区开展智慧景区示范点建设。鼓励酒店推广智能化应用,提供预订、查询、支付、发放房卡、自助退房、打印交易凭证等服务;支持客房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游客舒适度。推动智能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牌、无人商店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3)构建全域化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体系,在游客集中的场所设立旅游信息咨询平台和自助信息查询系统,构建咨询中心+咨询台+自助终端的全域化旅游咨询服务体系。支持开发系列公众号、小程序等,为游客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实现一机在手,畅游六安4)丰富智慧文化服务。推进文化资源数字采集工作,探索物联感知、AR/VR、三维全息影像等新技术应用。推广图书馆线上阅读、文化馆网络艺术慕课、非遗线上展示等公共文化云服务,推动云培训、云讲座、云阅读等智慧服务,探索建立智慧市民文化点送平台,促进文化供需对接,探索将乡镇文化站纳入文化云体系。完善社区文化O2O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服务,丰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2.构建文旅信息化管理体系

1)构建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管理体系。依托六安新型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建设,加强文化和旅游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结合六安文旅”“皖事通”APP预约预订数据,实现对多元化数据的汇聚、存储、管理、运用。强化数据整理应用,定期开展大数据分析,为决策、经济运行、精准营销、行业监管等提供支撑。建立健全数据开放和共享机制,推进市县区旅游大数据统一、衔接和共享。

2)优化智慧文旅监管服务。不断提升文化旅游行业监测、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推进互联网+”文化旅游市场监督管理和促进行动,推广文化旅游移动执法,加强大数据监管。推动有关文化旅游场所视频监控接入雪亮工程,加强对景区高风险项目和公众聚集区域部位的视频监控监管,不断增设和完善景区高风险项目和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基础设备设施,接入文化和旅游智慧应用管理平台,实现景区监控资源、视频平台资源等高效融合和统一管理调度;推进智慧网络广电监测平台建设,强化应急广播项目建设,进行二次补点工作,提升广电安全监管智能化水平。

3.创新文旅智慧营销方式

1)构建文化和旅游创新营销平台。创新营销平台API接口,能与各OTA、社群、集团系统的信息交换,与景区电子票务系统、酒店客房管理系统、车船票务验证系统等供应商系统接驳。实现会员、积分系统快速对接、互联互通,构建包括访问量、用户数和销售情况、转化率等效果评估的统计分析系统,为创新营销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持。实现游客消费二维码便捷核销,旅游产品实现产品库管理、分销商管理、多级众销管理、授权管理与统计结算管理。

2)持续扩大网络宣传营销覆盖面。促进各类文化旅游市场主体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借助六安文旅平台聚合网上旗舰店和营销网络;利用大数据等手段,提高旅游营销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考虑不同人群、不同区域需要,打造不同维度网络宣传矩阵。

4.推动文旅产品智慧升级

1)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推动六安市三馆一站数字化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机构和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数字文化设施设备建设运营与维护,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馆藏产品数字化。完善六安文化云文化数字资源库、馆校资源共享平台,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库,建设六安市群众文化艺术资源数据库、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等,实现公共信息资源通用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利用。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数字化重点工程建设,把服务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作为着力点,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数字鸿沟。

2)发展数字化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积极发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打造5G+VR全景直播、AR慧眼、AI旅游服务、无人机、无人驾驶、全息投影、水幕投影等。将5G新基建应用于博物馆、图书馆、红色旅游,探索在集散中心、汽车站、火车站、商业街区等公共服务场所设立“5G+”旅游体验项目,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虚拟产品,实现活化利用。

3)加快推动数字广播电视发展。加速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提高有线电视网络乡村通达率和高清用户占比。加快推进中央及地方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采取有线网络、地面无线、直播卫星、IPTV等多种方式,提高城乡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率。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建设,完成700兆赫频率迁移工作。提升农村地区宽带用户接入速率和普及水平,降低农村信息网络使用成本。

4)进一步深化融媒体改革,推动市县区两级广播、电视、报纸以及新媒体资源的融合,推动大小屏互联互动,探索“5G+4K+AI”智慧融媒体建设。打造全媒体矩阵,实现媒体深度融合,积极发挥六安广播电视网、移动APP看六安等融媒体的作用,全面实现音视频节目点播、新闻综合频道和交通音乐频道的网上直播、即时发布等网络功能,优化采编播流程,完善多平台发布机制。

专栏9-1 智慧发展重点项目

1.“六安文旅智慧文化和旅游服务平台提升;2.旅游产业监测中心建设;3.“六安文化云文化数字资源库;4.数字江淮;5.市数字博物馆;6.市数字文化馆;7.六安馆校资源共享平台;8.市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库;9.六安旅游大数据中心;10.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络;11.文化和旅游雪亮工程;12.乡村公共电子阅览室;13.金安区智慧旅游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全域智慧旅游提升;14.金寨县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综合平台、金寨旅游景区一卡通、天堂寨等重点景区智慧景区示范点建设、天堂寨数字体验馆、梦幻天堂寨”“全景大别山极限飞行影院;15.霍山文化云、霍山县全域旅游智慧网络、智慧霍山导览系统、霍山县应急广播建设;16.霍邱县智慧旅游导览系统、水门塘梦回古塘水上体验、淮河文化园智慧研学系统;17.裕安区智慧旅游、裕安区应急广播建设;18.舒城县万佛湖智慧景区、舒城县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19.叶集公共文化场馆一卡通、叶集文化云。

十、优化环境,推进市场体系改革

(一)主要任务

构建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心的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推动文化旅游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实现新的更大进步。深化文化和旅游放管服改革,坚持监管服务并重,营造良好文化和旅游市场环境。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建设、信用体系和文明旅游示范体系建设,提升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执法人员能力和业务水平。扎实做好文化和旅游行业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管理。

(二)主要举措

1.持续优化文化和旅游营商环境

1)深化文化和旅游放管服改革。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简政放权。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不断优化文化和旅游营商环境,通过精简办事材料、减免证明、容缺受理等方式,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不断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做到一网、一门、一次,推进文化旅游投资项目审批提质增效。

2)建立文化和旅游市场执法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与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联合整治,形成工作合力。围绕疫情后旅游经济复苏,深入发挥行政指导和服务职能,落实包容审慎监管举措,推进行业安全六项机制建设,指导规范文化和旅游企事业单位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开展安全现状评价,建立风险点清单,落实风险管控措施。优化旅游投诉纠纷调解机制建设。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市场执法监管协作机制,不断提升区域协作执行力,引导行业协会发挥桥梁作用。

2.提升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水平

1)加强综合协调,提升监管水平。建立健全安全综合监管机制,推动跨行业、跨区域监管协作,加强文化和旅游行业协会监管,实现市场监管网格化无缝联接。对文化场所、景区景点、旅行社、旅游饭店、重点旅游线路、热点区域等,进行随机明查与常态暗访,对投诉集中、整改不力的企业,通过实行通报、约谈、重点督办、综合执法等手段进行整治,进一步规范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

2)深入推进旅游信用体系、文明旅游示范体系建设。开展文化旅游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根据市场主体信用状况实施差异化监管,推动征信、信用评级、信用保险、信用担保、履约担保、信用管理咨询及培训等发展,切实发挥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在信用信息采集、加工、应用等方面作用。

3)提升文化旅游市场监管、执法人员能力和业务水平。加强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加大培训力度,规范执法程序。积极组织参加安全生产月等各类宣教活动,举办全市文化旅游安全生产监管培训班。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组织监管执法人员开展交流学习,积极探索网上培训、以案教学、视频教学,学习文化旅游市场执法典型案例及先进经验,提升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

3.提高文化和旅游市场服务品质

1)加强质量标杆企业建设。评选市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推出一批旅游服务高质量认证标志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培育一批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指导行业协会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参与行业治理。

2)提升游客满意度。强化文化旅游市场经营场所、公共文化场馆游客满意度的现场调查和追踪调查,利用第三方体验式暗访评估等方式做好服务质量专项调查和总体评价。重点调查安全、服务质量、设施水平、服务环境等内容,形成综合、立体、客观的游客满意度调查体系。继续保持文化旅游市场安全形势稳定向好,服务技能水平位列全省中上游。积极选树一批文明景区、文明导游、文明游客等先进典型,努力争创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发挥文明标杆模范在行业引领上的示范带头作用。

4.做好行业应急管理和常态化疫情防控

扎实文化旅游行业应急管理,及时高效处理各类文化和旅游突发事件,推动防控机制常态化,调配专班队伍常态化开展工作。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和个人责任,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等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防控体系。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完善体制机制改革

(一)持续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的牵头抓总作用,确保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完善综合管理机制。强化文化旅游管理职能融合,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全市文化旅游重大事项、重点项目等的协调、督导、评估与推进机制,完善同级部门的横向协调,优化上下级部门的纵向联动。

(三)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体制机制。围绕文化和旅游融合主线,尽快完善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体制机制。实现理念融合与职能融合,实现文化和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二、加大政策支持引领

(一)落实有关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2019年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推进土地、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投融资、救助体系等政策落地落实。

(二)制定并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导要求,进一步分析诊断、找出短板,适时出台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细化、针对性强的政策文件。

三、强化招商引资保障

围绕文化和旅游产业升级招大引强,对文化和旅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摸排,选择延链补链强链企业和前景好、潜力大、带动性强的项目进行重点招商。制定文化旅游招商工作的全年计划、激励政策、考核任务,召开文化旅游招商项目推进工作协调会,统筹、协调、推进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完善政策及配套保障,以招商引资和规划项目的动态跟踪管理为重点,明确每个项目的责任单位、投资建设、政策扶持等情况,实时跟进招商项目,做好招商项目的落地运营与招商企业的长期配套服务。

四、提高人才智库保障

(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的文化和旅游协同创新模式,积极与在皖高校合作,建立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基地;鼓励优秀年轻干部和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文化和旅游部门工作学习,培养技能型文化和旅游专业人才。加强非遗传承人、文博人才、艺术人才、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等队伍等建设,培养多元化、高水平、专业化的文化和旅游人才。实施非遗传承人群培树工程。积极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博职称改革,加强文博队伍建设,实施文博人才培训提升工程;建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队伍,打造文化和旅游志愿培训服务基地。

(二)创建人才队伍引进机制。加大文化和旅游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健全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高等级文化和旅游人才提供便利或服务,为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人才引进、成果应用、平台建设等提供必要支持和保障。加大本市高学历毕业生就业六安的支持力度,积极让文化与旅游高素质人才驻留六安。制定基层文化和旅游设施管理人员补贴办法,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岗位的形式,提高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

(三)探索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遴选行业专家和业内精英,探索建立六安市文化和旅游专家决策咨询机制,采取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为艺术、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提供决策参谋和政策咨询。

五、完善指标绩效制度

(一)优化统计制度。完善文化和旅游业的相关统计制度和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运用信息化等手段定期开展统计调查监测,适时发布六安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完善绩效评价。定期对各县区有关部门落实政策和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推进情况进行评估,完善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三)加强预算监督。按照预算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将预算绩效审查监督贯穿于预决算监督全过程。审计部门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不断拓展绩效评价范围,加大绩效评价工作力度,全面审查并跟踪监督资金的使用绩效,不断提升预算绩效审查监督实效。

六、增强社会力量支持

(一)引导社会资本力量介入。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博物馆、文化馆、旅游文化站、书吧、旅游活动室等设施。探索社会力量与政府合作建设公共文化和旅游设施方式。

(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和旅游治理。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公众参加文化咨询会、文化和旅游议事会等组织,提升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水平。建立有公众参与的文化和旅游服务使用设施效能考核评价制度,通过考核评价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通过社会组织集聚资本,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障

(一)增强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严格按照环境承载能力等指标体系控制旅游景区发展速度和规模,在公平、协调基础上有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

(二)加大文化和旅游项目规划的指导力度。强化文化和旅游项目规划与生态环保规划的衔接,相关部门应明确规划区内哪些资源可以开发,哪些资源不能开发,能够开发的资源需付出多少生态补偿等问题,监督规划制定者旅游资源评价的客观真实性。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