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耕耘不言悔 坚守文物赤子心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文旅局 发布时间:2025-04-22 08:37
字号: 下载 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在金寨这片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的红色热土上,有一位默默奉献的文物工作者——罗勇。他宛如一颗坚韧的种子,深深扎根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文物保护事业,用三十余载的执着坚守与无私付出,书写着对文物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忠诚。

一、初心不改,扎根文物事业

罗勇于1966年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这片浸染着革命先烈热血的土地,赋予了他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1985年,19岁的罗勇响应号召参军,加入上海市武警总队第五支队。在部队期间,他表现出色,担任摩托二中队七班班长,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出色的表现,以全优成绩毕业。三年半的军旅生涯,如同一座熔炉,将他锻造成一个意志坚定、勇于担当的人。1989年1月,罗勇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党员。退役后,他怀揣着建设家乡的热忱,投身到金寨县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中,就此开启了他与文物相伴的漫漫征程。

2008年7月,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罗勇和专家在金寨县长岭乡洪畈村勘查、测绘、记录清代古建筑“洪畈石拱桥”

二、艰苦奋斗,奠定文保基础

初入文保领域,罗勇面对的是一片陌生而广袤的天地。1990年,他跟随所里的40后老文物人余嗣彬,踏上了漫漫田野考古之路。当时的条件极为艰苦,他们常常乘坐三轮车颠簸在金寨的乡村小路上。1992年,在前往鄂豫皖省委会议旧址(胡氏祠)进行文物调查时,由于山路崎岖难行,他翻山越岭,在荆棘与荒草丛中艰难前行了四个小时。为了赶时间,他顾不上吃饭休息,便立刻投入到对当地群众的调查走访中,为胡氏祠收集了最早的基础资料。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田野考古、走家串户是罗勇工作的常态。由于频繁的奔波,他的鞋底总是很快就被磨烂。但他从不抱怨,缝缝补补后,又穿着那双旧鞋继续踏上探寻文物的征程。就这样,他一步一个脚印,走遍了金寨所有的不可移动文物点,为后续的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苏维埃红旅小镇汤家汇的遗址,他一年要走上30多趟,对这里的每一处文物点,他都了如指掌,仿佛它们是他最亲密的伙伴。

三、攻坚克难,出色完成普查

2007年至2011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展开,此时的罗勇已在文物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业务能力也不断提升,能够独当一面。在这次普查中,他和同事们肩负着摸清金寨县文物家底的重任。为了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文物信息,他们的足迹遍布金寨县的各个角落,最终,收集到了680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其中最古老的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前往果子园乡双峰寨的途中,荆棘丛生,茅草没过膝盖,罗勇和同事们的衣裤被划破,手脚布满伤痕,腿上还爬满了蚂蟥。但这些困难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他还笑着安慰同行的同事说:“这都是小事,坚持就是胜利。”为了更好地完成普查资料的录入工作,罗勇自行购买电脑,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在孩子高考的关键时期,也无暇顾及家庭,用行动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为了考证史实,他常常通宵达旦地查阅《金寨县志》《金寨文史》等文献资料。经过罗勇和同事们的辛苦付出,金寨县最终确定了319处不可移动文物点,数量位居全省县(区)之首。罗勇也因在普查工作中的表现优异,于2011年12月被评选为“安徽省文物普查先进个人”。

2008年8月,第三次文物普查时,罗勇和专家在金寨县吴家店镇太平村

调查“红军烈士墓”

四、勇于担当,守护文物安全

2016年10月,罗勇开始全面负责金寨县文物管理所和金寨县历史文物馆的工作。面对新的责任与挑战,他深知加强文物研究的重要性。为此,他大量阅读相关史料书籍,如《金寨红军史》《红二十五军:从金寨到陕北》《中国建筑史》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积极参加安徽省文物保护工程培训班和国保单位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培训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2017年,位于关庙乡大埠口的鄂豫皖省委会议旧址陈氏祠因年久失修,岌岌可危,面临倒塌的危险。罗勇看到这一情况后,心痛不已。他立即起草文件,向政府相关部门争取维修资金。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功争取到170万元的维修资金,又迅速组织人员制定方案,联系古建筑设计维修单位,亲自带人进行调查、测绘,最终,陈氏祠得以顺利修缮,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2020年夏季,金寨遭遇极端暴雨天气,山洪暴发,内涝严重。金寨县历史文物馆位于鄂豫皖红军纪念园内,馆内珍藏着大批国家一、二级珍贵文物。文物最怕受潮,一旦被洪水浸泡,极易发霉损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危急关头,罗勇挺身而出,带领同事冲进齐腰深的洪流,他们冒雨用沙袋堵洪水、疏河道,奋战数小时终于成功保住了珍贵文物。而罗勇却因长时间劳作,高烧不退,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仍心系文物安危,一遍遍地问同事:“文物怎么样了,洪水退了没有?”近年来,罗勇积极争取积极,获得了上级文物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省、市先后支持金寨革命文物保护资金1.4亿元,实施了130多个项目,使金寨县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罗勇坚定地表示:“文保单位是红色文物的重要载体,如果消失了,后辈人就无法直观地了解那段历史,也难以传承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

五、耐心劝导,提升保护意识

在文物巡查工作中,罗勇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有一次,他在巡查立夏节起义策源地旧址(穿石庙)时,发现屋内堆满了香纸、蜡烛等易燃品,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他当即卷起袖子,将这些易燃品一一搬走,并安排人员对整个旧址进行全面的安全排查和整改。红25军、红28军合编旧址胡氏祠所在的汤家汇镇豹迹岩村,有一位胡姓村民文物安全意识较为淡薄,经常在文保单位内进行祭祀活动,罗勇得知后,多次前往这位村民家中,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他用朴素的语言,向村民传达文物保护对家族、对社会的重要性,生动地介绍相关知识和政策。经过罗勇的不懈努力,这位村民的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后来还成为了一名文物消防安全管理员和文物保护员,为守护家乡的文物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积极探索,助力乡村振兴

工作之余,罗勇坚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思考如何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在助推乡村振兴、服务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他积极参与张冲乡“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文物勘探工作,为了确保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他坚持两个月吃住在村。2021年,罗勇带领文物专家,对金寨县经济开发区24.5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在全省率先完成县级经开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工作。此外,他还参与谋划立夏节起义旧址大王庙的布展设计,取得良好反响。对于帮扶村槐树湾乡兴田村的文保工作,他同样尽心尽力,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由于表现突出,罗勇在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荣获金寨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2022年,又获得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表彰。

罗勇扎根大别山革命老区金寨县,从事文物保护工作35年,跋山涉水普查文物,不畏艰险抢修遗址,深入群众宣传保护,为当地文物保护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这位默默耕耘的文物工作者,用脚步丈量金寨的每一处红色遗址,用实际行动守护着革命老区的文化根脉。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