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匠心 点亮千年舒席的传承之光

——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苏成军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文旅局 发布时间:2025-04-27 16:11
字号: 下载 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在皖西大地的青山翠谷间,清风掠过万亩竹海,沙沙竹响仿佛在低语一个跨越千年的故事——这便是舒席,一张以竹为魂、以手为心的非遗画卷。而将这份竹韵编织成永恒的人,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苏成军。他用四十年的坚守,让这项始于汉代的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成为皖西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

竹海寻艺:从学徒到大师的淬炼

1969年,苏成军出生于舒城县孔集镇,自幼与竹结缘。17岁,他便进入舒席厂学习剖篾技术,在三位老师傅杨守道、汪守道、张定国的严格指导下,经历了“百日剖一篾”的磨砺。整整三年,他每日重复着劈竹、刮青、分丝的枯燥工序,直到能将一根青竹剖成薄如蝉翼的篾片。“那时候手上全是血口子,但师傅说,没磨出老茧就摸不透竹子的脾气。”回忆往昔,苏成军眼中仍闪烁着匠人特有的执着。正是这段岁月,让他练就了“篾过指尖知厚薄,丝走经纬定乾坤”的精湛技艺,也铸就了他骨子里的坚韧。

守正创新:让老手艺叩响时代大门

上世纪90年代,机械化浪潮席卷传统手工业,舒席厂濒临倒闭。然而,苏成军并未随波逐流,而是选择逆流而上,回到家乡创办舒席编织厂。他坚信:“机器能织出规整的席子,但织不出竹子的呼吸。”在坚守传统工序的同时,他敏锐捕捉市场需求,将舒席从单一的睡席升级为茶席、屏风、装饰画等文创产品,并创新“水墨舒席”“镂空雕花”等工艺,赋予这项古老技艺新的生命力。

2005年,他兼并了濒临失传的查勇手工作坊,完整保存了传统舒席制作工艺,并建立起“非遗工坊+农户”的生产模式。如今,他的工厂不仅让2000多名村民实现“守着家、抱着娃、编着席、养着家”的梦想,更让舒席远销日韩及东南亚,年产值突破百万。在黄山非遗大展上,苏成军团队的作品让观众惊叹:“这哪是日用品?分明是能触摸的山水画!”

薪火相传: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苏成军深知,技艺的传承不仅在于手艺的延续,更在于文化的传播。自2020年起,他受聘为合肥三十五中、孔集中学、舒城实验学校的客座讲师,将舒席编织技艺带进校园。他的“非遗研学课”让学生们从砍竹开始,亲身体验一道道工序的奥妙,近千名学子在他的指导下编出了人生第一张舒席。

与此同时,他紧跟时代步伐,2013年便注册了淘宝和阿里巴巴店铺,拓展线上销售渠道。2022年,他走进六安文旅局的抖音直播间,向全国观众展示舒席制作技艺,引发热烈反响。他还积极参与各类非遗展会,作品《龙凤呈祥》《雷锋》等多次入围国家级展览,2021年《舒席》更被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收藏,成为传统文化的时代见证。

匠心织梦:荣誉背后的坚守

四十载光阴,苏成军的坚守赢得了无数认可。2017年,他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他荣获“为国争辉六安人”称号;2020年,他摘得国家级非遗“薪传奖”;2023年,他又被授予“六安市优秀人才奖”。他的作品同样屡获殊荣——2020年《暖水壶》荣获六安市文化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二等奖,2021年《雷锋》入围“百年百艺”中国传统手工艺邀请展,向更多人展示中国非遗的魅力。

在苏成军心中,比荣誉更珍贵的是技艺的延续。他常说:“每张舒席都是一封写给未来的信。”如今,他依然活跃在传承一线,用柔韧的竹丝编织着更宏大的图景——那里有乡村振兴的希望,有文化自信的底气,更有一代匠人对“择一事终一生”的永恒诠释。在这片竹海深处,千年舒席的故事仍在继续,而苏成军,正是那个让竹韵永续的守艺人。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