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六两地共商红色文化文艺创新发展座谈会顺利召开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文旅局 发布时间:2025-11-06 16:01
字号: 下载 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为深入贯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1月4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考察团一行赴我市开展红色文化专题考察,并在六安市文物保护中心召开座谈会。皖西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市文保中心、市图书馆、市文化馆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及专家,围绕大别山精神艺术创作、文化文艺人才培养、红色文创开发等方面进行座谈交流。


考察团一行先后考察了许继慎纪念馆、苏家埠战役纪念馆、淠史杭工程展览馆、皖西博物馆等场馆,详细了解六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现状。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杨昕巍在考察中表示,六安红色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特别是将大别山民歌、舞台剧等与红色文化结合的实践,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六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文艺创新最鲜活最宝贵的素材,我们要当好“翻译官”,把这些“英勇大义”翻译为“诗情画意”,让这些“沉默的文物”开口说话。


六安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杨四好介绍了我市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成效以及与上海进行合作方面的有关情况。通过推出《八月桂花遍地开》专题展览、20余个革命文物短视频,举办“红色货币展”专题展、“红漫大别山——上海与六安红色文化文物主题展”等活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通过与皖西学院合作提取馆藏文物文创元素、与市文旅投公司合作建立文创商店等举措,探索文创路径。同时对六安在红色文化内涵挖掘、红色文创产品研发、红色文艺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发展瓶颈,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进行了深入交流,希望在红色文化创意设计、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深化合作。


六安市图书馆馆长程倩在发言中表示,市图书馆目前设有红色文化图书专区,陈列红色图书、地方历史文献,但目前多以传统借阅形式服务读者,传播力有限。希望能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将这些文献资源转化为数字绘本、有声读物或互动展览内容,让红色典籍走出图书馆,走进年轻群体。


六安市文化馆馆长王元贺结合群众文化工作实践提出,大别山民歌、庐剧等非遗项目与红色文化有着深厚渊源,例如我们将革命故事融入民歌创作,但在创意编排、传播形式上仍显单一。期待借助上海高校的专业力量,共同打造兼具艺术性与传播力的红色文艺作品,通过惠民演出、线上展播等形式,让红色文化在基层落地生根。


皖西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顺庆发言指出,作为本土高校,我们一直致力于红色文化的研究与传播,组建团队开展立足大别山精神的项目、论文、艺术创作等研究,希望后续能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联合开设文化创意设计课程,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成长,为六安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复合型文旅人才。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马向华进一步提出,学校的科研、人才、技术等资源不是在象牙塔里,更是要成为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的力量。她强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沪六红色文旅合作提供了绝佳机遇。六安的红色资源是不可复制的精神财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艺术设计、数字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扎实的积累,双方合作可谓优势互补、前景广阔。


最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考察团针对此次考察提出了合作建议。一是以皖西博物馆馆藏文物为核心素材库,联合开发“战地家书”系列文创、文物元素AR交互产品等;二是联合打造“红色文旅沉浸体验项目”,开发沉浸式演艺作品,并推出基于革命文物的研学产品;三是联合皖西学院等院校,邀请高校教师、文物专家、非遗传承人等共同授课,培养既懂历史又通设计的本土人才。

此次座谈会有助于推动沪六文旅合作从“资源互通”迈向“创意共创”新阶段。下一步,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沪六合作,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沪六两地红色文化文艺协同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谱写新篇章。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