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皋陶文化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上首次将“良法”与“善治”联系起来提出的新概念。如何制定良法和实现善治,是中华民族关心的重大问题。
大量的史实表明,“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是法治之祖、德教之祖、六地始祖,是我们中华文明开启时期的一位历史巨人。我们作为皋陶封地的后人,为拥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彪炳史册的先圣而自豪。在皋陶之后,六安这块热土上,先后留下了淮夷文化、六文化、楚汉文化等厚重文化,结出了丰硕成果。如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和“黄肠题凑”等等。可以说,说到中国司法史和六安历史文化,我们无不充满自豪。
当然,在皋陶文化的传承上也曾出现过一些杂音,如对皋陶的真实性和其历史功绩地位在认识有偏差,一些同志觉得皋陶仅仅是传说,认为挖掘和弘扬皋陶文化缺抓手、难度大等。全面客观地分析,做好皋陶法治文化传承,的确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历史文化传承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不仅需要专门部门的自身努力,更需要通过营造良好适宜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凝心聚力,创新发展。为此,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要继续加强法治理论研究。皋陶是文献记述的尧舜禹的辅佐者,我国最早的司法官,有文献将他与尧舜禹并称为“上古四圣”,即华夏民族形成初期部落联盟的主干成员,他们共同创造了早期的国家治理理论。皋陶的思想涉及以法建国,依法治国,虽然原始,却开创了法治之先河。皋陶法治思想及举措的原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神判法”,古代埃及、巴比伦都有以神灵评判是非审定官司的史实。皋陶认为,司法应该体现治国理念的核心:以德治国。其思想主要体现在:一是以刑罚惩罚罪人,辅助道德教化,达到不用刑罚而民众行为也中规中矩。二是法治应该宽严相济,刑罚不要株连后代,过失可以从宽,故意作恶再小也应从严。三是罪证有疑问,处理应从轻。与其误杀无辜,宁可暂时放过罪疑之人,珍惜生命,使民众不轻易犯法。皋陶的法治理念为后代王朝所继承。西汉朝廷任用酷吏,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写的《汉书》,都责备这些人背离以德治国,“非皋陶之法也。”皋陶法治思想中的这种观点后经儒家发扬光大,形成了重民、惠民、爱民的民本主义传统,并最终演化成现代的民本主义价值观。同时,上世纪末以来,国家公布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竹简、青铜铭器和甲骨文研究都公布了一些新成果,这给我们研究皋陶司法文化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现皋陶文化研究会成立时间短,无论是领导力量、学术力量、经费支持、社会影响力与研究会的定位、目标相距甚远。除了研究会自身努力外,希望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司法部门的支持,以这个平台,吸引高层次专家学者,如中国先秦历史文化研究会等机构的关注与支持。同时,我们认为皋陶文化研究机构并非为一般的社团组织,这块品牌也非一般的文化品牌,无论在领导力量、组织力量及规格层次上今后都应加强。我们还建议加强对法治教育源头的研究。如五刑之首的“象以典刑”,实际上主要不是刑罚处理,而是法制教育的手段;明清时期的申明亭,是法治教育的平台,六安文庙里就有。总之,我们过去对此知之不多。皋陶不仅是刑法鼻祖,也是法治教育的开山鼻祖。应加强对皋陶司法文化符号的研究,从獬豸到官帽、官服仍至官椅,从“象以典刑”到狱神(庙)、申明亭等都这些形象鲜明的符号都值得我们研究,进而达到宣传和弘扬皋陶法治文化的目的。
二是要推动法治文化项目建设。皋陶文化品牌和价值,社会的认同度是很高的。对皋陶文化园项目,省委宣传部、省政治委和市委、市政府领导都十分重视,多次赴实地调研和提出推进要求。项目位于六安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约1300亩,规划建设“一带五区”。一带为沿杭淠干渠水带,干渠上规划建设六安历史文化长廊,以此为纽带连接“南北向”和“五区”。“南向”连接西汉王陵区,“北向”连接东城都遗址公园,长廊上拟设40个历史文化景点,意为皋陶文化4000多年历史。“五区”为:一是祭祀凭吊区。该区拟建入口喷泉广场(东主入口,跨渠进入)、祭祀广场、祭祀大殿、神道、照壁、图腾柱,恢复种德寺(内设道德大讲堂)、皋陶祠,维护皋陶墓(墓区展现恢弘肃静、幽深特点,预留募捐碑林区)等。二是司法展示区。拟建华夏司法博物馆(法典陈列、司法发展史、刑法、刑具实物展)、獬豸广场、狱神阁等。内设皋陶“法治”思想解说厅、《皋陶谟》情景演示厅等。三是思圣怀古区。拟建思圣小广场(兼东主入口区功能),四圣群雕。绿地内穿插多处文化内涵的小型亭阁和民风民俗景观、农耕文化雕塑。四是产业拓展区。拟建玉器古玩市场、水幕电影、小型游乐场、宠物展示基地、水族馆、露天大剧场(可演出《印象六安》类的节目)、旅游服务中心等文化产业项目。五是游乐配套区。拟建游乐商务中心、六安古代知名人物解说馆、皋陶部落史陈列馆(内涵皋陶后裔姓氏分部网络图)、百氏祠等。在项目推进上,我们建议学习外地如湖南炎帝陵、舜帝陵修建经验,按照规划,分期分步实施,通过维护皋陶祠、复建种德寺、兴建祭祀大殿、华夏司法博物馆、元亨纪念馆等逐一推进,从而形成文化旅游园区。可以成立皋陶文化园建设基金会,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园区建设。同时,可以把具有淮夷文化特点的“邀大岭”、“24节气”等节目通过艺术再造和舞台表演提升,争取成为有看头、有影响的地方法治品牌节目及非遗项目。
三是要抓好皋陶法治文化传承。皋陶最早提出的五刑有三种说法:一是从三苗习惯法到皋陶时代成形五刑刑罚,即:墨、劓(yi,割鼻)、刖(yuè,去耳,后演变为“非刂”去脚)、宫、大辟(死刑)五刑在古文献和甲骨文中都有记载,商代到西周已较普遍施行。后代发展为:笞、杖、徒、流、死五种刑罚。二是《尚书·尧典》载“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三是"甲兵、斧钺(yuè)、刀锯、钻笮(zuó)、鞭扑"。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和内部叛乱的讨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军法;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黥刑,属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薄刑。皋陶在习惯法的基础上整合为"五刑",无疑是一大进步,创我国刑法之始。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司法源头的宣传,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优秀传统地域法治文化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保护传承等手段,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要继续做好六安文物保护工作,创建历史文化品牌。如充分挖掘和利用六安名人名居名地等资源。如名人方面,就有楚相孙叔敖、淮南王刘安、文翁等;在文物方面,有皋陶墓、六安国王陵、毛坦厂老街等等。我们要做好延续城乡历史文脉的工作,把承载地方文化记忆和乡愁的项目列入发展重点之一,逐步恢复和建设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特点的安徽人文景点区。
四是要充分发挥皋陶文化研究会的作用。皋陶文化研究会成立来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作为一个社团组织,在开展研究、积累成果、扩大影响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这不仅需要皋陶文化研究会的同仁们继续努力,而且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通过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支持,大家齐心协力,形成合力,才能把我市弘扬皋陶文化、推进法治建设推进新高度。为此建议:首先开展好学术工作。可以组织我市部分专家学者编撰《皋陶的故事》、《皋陶文化研究》(内刊)、《六安历史文化系列丛书——皋陶文化》等,积极开展各类研讨活动。有一些专家提出将古皋城打造成“华人司法圣地”,也有专家提出将皋陶像、獬豸、楚大鼎打造成中国司法三个标识,在这些方面研究会在继续发力。其次协助文艺创作。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创作的30多集电视连续剧《天下法典》已完成初步撰稿,正在修改;由市文广新局牵头拟创作的《司法鼻祖皋陶》动漫电影已与市某公司达成了意向性协议,对于这些文艺创作,皋陶文化研究会均给予支持协助。再次要积极参与一些传承活动。如清明祭祀皋陶活动、皖西特色民俗活动等,不断扩大这些活动的社会影响。
总之,通过我们齐心协力,做好传承皋陶文化、推动法治建设的工作,创造出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建设成果,为我市的发展繁荣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