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岭“新四军兵站”追忆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文旅局 发布时间:2014-09-04 00:00
字号: 下载 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金寨县59位将军中桃岭籍的有7位。然而桃岭乡境内的革命遗址却很少,就像鲜为人知的桃树岭“新四军兵站”,尽管史料有所记载,但由于种种原因,兵站的有关资料不详,随着时光流逝,已成为桃岭人民记忆深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在鄂豫皖边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和中共皖鄂边区特委,根据中共中央有关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共同抗日的指示精神,于7月13日主动向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督办公署”发出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倡议,经过谈判,双方于27日达成协议,28日在岳西县九河朱家大屋举行签字仪式。此后,红二十八军与边区游击队、便衣队改编为“鄂豫皖工农抗日联军”,1938年2月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为开辟鄂豫皖边区的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四支队7团、9团由湖北、七里坪移师金寨境内南溪、双河、流波等地带开展抗日宣传,建立抗日根据地,继而开赴皖中抗日前线。此间,新四军第四支队的后方兵站就设在桃树岭,谓之“桃树岭兵站”,站长郑维孝,秘书罗志达。当时兵站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接转我党秘密通信员,转移安置伤病员、筹集粮饷、宣传动员人民群众参军参战。同年董必武同志曾到桃树岭兵站视察工作,小住数日后去武汉。

桃树岭山势虽不险要,但很奇特,两座横卧的长岭,绵延四、五里,成掎角之势。连接处便形成狭长的山冲,及至山冲最高处便是桃树岭。解放前,这曾是金家寨的北门,是南北交通要道。岭上有一张姓大户,建有数十间庄房,青砖小瓦,颇不一般。当时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兵站也就在大户人家的祠堂里。如今,几十年的风剥雨蚀,往日的建筑只剩下一些断垣残壁,石板青砖也被村民们拆作它用。唯一保存完好的物证,恐怕就只有岭上那棵高达数丈的老枫树。据红失人员冯桂兰老人回忆,董老离开桃树岭兵站时,一个“上马凳”留在兵站内,年代已久,现不知去向。

1938年初,在沪宁先后沦陷,日军入侵安徽的形势下,国民党安徽省政府由临江安庆迁到大别山金家寨。中共中央根据这一情况,及时发出开辟大别山区工作的指示。为了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织和领导大别山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亦由六安迁至金家寨,机关设在桃树岭新四军四支队的兵站内。

中共安徽省工委在此期间,以大别山区为中心,全面恢复和发展皖西地区党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继续壮大党的队伍,建立中心县委,所辖各县的党的领导机构形成党的组织系统,并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同时,放手发动群众,组织建立抗日工作团,成立县、区、乡、镇各级动员会和各种抗日群众团体,组建地方抗日武装。从而使党的组织基本上恢复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兴旺局面。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军事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合作。省工委通过省动会这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进行抗日总动员。在日军取道六霍进攻鄂豫,包围武汉时,为配合、支援国民党驻军的正面防御阻击,新四军第四支队深入敌后,联合地方抗日武装,动员人民群众全力破坏日寇后方交通、歼灭敌顽,奋勇抗战。

武汉失守后,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于1939年2月撤销中共安徽省工委,在白水河成立中共鄂豫皖区党委。统一领导三省边区的抗日救亡工作,新四军兵站也随之移驻白水河汪家老屋(现花石乡境内)。也就在此后不久,国民党顽固派,开始限共反共,大别山区的抗日形势出现逆转。在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为防止设在大别山的我党后方机关遭受突袭破坏,中共鄂豫皖区党委机关于1939年7月底又由白水河迁往庐江县东汤池。同时,白水河兵站工作人员也陆续撤离。

新四军第四支队桃树岭兵站尽管从设立到迁移为期不长,但它在桃树岭的建立,特别是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在此领导大别山革命群众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有力地推动了鄂豫皖边区抗战胜利的进程。抚今追昔,桃树岭新四军兵站的历史意义已远远超过“兵站"的范畴。(金寨县桃岭乡退休干部余述常)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