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岁月旅途溢诗情
李静,女,回族,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安徽六安叶集人,公务员。爱好文学并业余创作多年,作品诗歌、散文散见于省市报刊及网站,著有诗文集《静观飞花》、散文集《草尖上的阳光》。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六安市文联常委、六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曾获安徽省金穗文学奖、安徽省副刊好作品奖、六安市淠河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叶集的李静,是六安写散文的高手之一。她给我最初的印象,是一位诗人。那是2009年冬天,她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诗文集《静观飞花》(收诗96首,散文20篇),与叶集另两位女作家举办作品首发式,我参加了那个“寒冬里充溢春暖”的会议,理所当然地读到了她的诗。
李静发表的主要作品,收录在《静观飞花》、《草尖上的阳光》两部文集中。后一部作品系散文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收散文77篇,16万余字。该书是“中国大别山诗丛”11部作品之一。我作为该丛书的名誉主编,在它付梓前曾应主编碧宇女士之邀“审读”过,逐篇逐句地看得较细,也很喜欢。
近年来,李静似乎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发表了一大批。其实,诗人大都擅长写散文。诗和散文之间,还有一种“散文诗”作为桥梁和纽带,使这三种文体因某些潜质而融为一体。在这里,我主要就李静的散文发表一点议论。
如果说收在《静观飞花》中的散文还比较稚嫩的话,5年之后收在《草尖上的阳光》中的文章,则显得圆润、丰满、成熟了。就像一个13岁的豆蔻年华的少女,长成20岁的桃李年华的大姑娘了。《草尖上的阳光》文分7辑:旅途拾珠、美景怡情、人物走笔、思亲感怀、回望童年、乡土情深和爱的灯火。作家以她绵密、柔美的文字,为我们画出了河山之美,谱出了爱的鸣奏,写出了亲情感怀,绘出了岁月沧桑,描出了童年雅韵,让人读之或拍案、或拊掌、或心灵震颤,深受其感染和激励。
李静散文文题都很“小”,内容大都偏重叙事,没有高声吆喝,也没有疾言厉色。她主要以娓娓动听的言语、心平气和的叙述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语言美且富有诗意,实是李静散文的一个特色。《静观飞花》中有篇美文《若生江南》,作者抒写了内心深处的江南情结,可反映其文字美的一斑:
想到江南,就想到江南的春天,如丝如缕的细雨整日飘洒,杏花肆意地扑打行人的眼眉,油纸伞从花海中穿行而过,空气里传来似有似无的江南丝竹;想到江南,就想到江南的夏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莲叶田田,一望无垠的湖面上,有采莲姑娘如水的双眼,凝雪的皓腕;想到江南,就想到一川江流,两岸灯火,乌篷船摇橹而过,桨声灯影,星河相接,天上人间;想到江南,就想到空濛雨巷,那个飘过太息一样的眼光丁香一样的姑娘……若生江南,我一定是个婉约的女子,沐浴着江南的日月精华,温婉柔媚如窗前的梨花,虽无清香,却在盛开的季节美到极致,心中时刻充满了柔软的情愫,让自己在这种情愫里以终老。
作者以江南的典型风物和人文图画,抒写了对江南的向往深情,如梦似幻,美不胜收。连作者也承认:“也许江南不是江南,只是我的一个梦境,深藏在我的内心,成我心底一个寄托,一个幻象;也许江南只是江南,以为不得,所以梦想,所以感伤。”祖国江南之柔美、之明丽,作者或写或画到极致,令人折服!
翻开《草尖上的阳关》,语言美而充满诗意的篇章更是比比皆是。《微山湖上好风光》、《大明湖畔情依依》、《飞花溅玉黄果树》、《天池美景胜人间》、《天堂人间满洲里》、《乌镇印象》、《草原夜色美》等篇,看了文题就猜度到内容如锦似绣般地美丽。
情深深,意浓浓,是李静散文的又一个特色,这主要体现在“思亲感怀”、“回望童年”、“乡土亲深”等辑文章中。《天堂里的爷爷,还好吗?》写了一位不是亲爷爷的爷爷对儿子、对孙女的无私、厚重之爱,以及被爱者的真情感怀,绵软淳厚得力透纸背。《烫头发》、《黑眉毛红嘴唇》、《丢失的饰品》等篇,涉笔成趣,写出了少女们对美的追求,流露了纯美的真情:“那个年代虽然物质贫乏,但人们对美的追求仍如秋天的红柿子执着地悬挂在不算葱茏的枝头!”《老街的记忆》、《史河岸》、《叶集菜》、《叶集回民》、《春三月蒿子馍》等篇,更是写出了永刻心田、流光溢彩的乡土深情。
如果以为李静只是一味地“静”、“柔”,那就错了。她的散文的第三个特色,就是柔中见刚,腴中见骨。她不是泛泛地教化人,而是通过耐心的叙述,有时候甚至是打“迂回战”,而达到自己“文章句句不谈空”的目的。《草尖上的阳光》中“旅途拾珠”、“爱的灯火”两辑的近40篇文章,几乎都是这样的特色。例如本书开宗第一篇《一棵瓜藤的启示》。文章写家里菜园种的两棵黄瓜,一棵“藤劲叶茂”,另一棵却“藤细如丝”。藤劲的结了两个黄瓜之后,出现了根部空心的现象,生命脆弱而短暂;而另一棵“藤细”的,“却以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主人的冷遇,引来了生命的春天”。接着文章以一句“原来,自然界与人类一样都充满了神秘的宿命”作了过渡和转折,细致而庄重地写了英国当今女王尹丽莎白父亲乔治六世和哥哥爱德华八世的故事。文章最后“启示”我们:“乔治六世(徐注:性格内向,口吃,处处比不上聪明的哥哥)像极了我家菜园中仅存的黄瓜藤,原以为只能躲在哥哥(徐注:就是人称“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温莎公爵)的光环里终老一生,没有想到命运又将他推向历史的舞台,而且成为一代精神领袖……只要我们保持谦卑的身姿,秉持不屈的性格,相信命运的公允,将一定会在生命的枝头开出最繁盛的花朵。”文章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啊!再如《种菜小记》这样平常、写实的文章,作者也通过不经意间的叙述,最后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生活其实是需要在平凡中感受美和幸福的……我们都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不要以为做这些事是胸无大志。很多时候,志向不过是过眼烟云,而生活中却真实到柴米油盐。在你认定的幸福里,一方小小菜园也是你不错的理想……”说得明白而又真切!
李静在谈自己为诗作文的体会时说:总以为自己善感的心灵已被现实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磨蚀得枯萎,“但当我重新提笔,我发现,流逝的只是岁月,老去的只是曾经娇嫩的容颜,但心灵,只要你时时去拂拭,勤为浇灌,汇聚真情,漾满感恩,就永远不会老去,而诗文就像是一汪叮咚作响的清泉,使心灵的碧野经年长青。”作者这里所说的“心灵”,实际上就是一颗文学之心;拂拭、浇灌、汇聚、漾满,是作家的诚实劳动和耕耘,这样,文学之树才能常青而长青。李静体验得深刻,而且一直努力在做。她说:文学“这一路,其实再没有什么担心,我有一支光束始终亮在每一个路口。它引领着我,一路向前,没有畏惧,没有犹疑。我知道,前方无论是山海、星海、林海,都注定了是生命中的美景,今生再也不会错过。”因此,她能在文学上一直有不错的收获。
若要提李静散文的不足,今后,在题材选取的广度和内容开掘的深度上,则要更下点工夫。事实上,如何下功夫,她已经明白了:“那就是多读书,读好书,让心时时浸入脉脉的书香,让书香荡涤心灵上的尘埃,把那颗初心清清亮亮地露出来”,面对生活,深入生活,拥抱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探索和提取。我们热情希望李静在这两方面多作努力,在散文创作上走出一条更宽更远、铺满锦绣的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