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赋能 六安文旅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六安市文化和旅游系统近年来持续深化法治建设,以法治化思维推动文旅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法治已成为护航六安文旅发展的核心引擎。
护航决策 科学规划谱新篇。通过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公职律师制度及重大决策专家论证制度,实现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全覆盖。精心编制《六安市红绿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暨文旅强市建设规划(2025—2030 年)》,科学构建“四大片区”(大别山、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全域旅游新格局,推动资源整合与区域协同,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跨越。联合出台交旅、水旅等10个融合发展实施意见,细化全域旅游的发展路径与实施载体。统筹“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在全省率先编制《六安市文旅融合产业体系业态供给发展指引》,推动业态融合、产品迭代以及场景焕新。
“圈定”红线 守护文旅宝藏。从多维度保护六安文旅资源,明确了对六安古村落、革命遗址等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范围与责任主体,依据《文物保护法》,严格监管涉及文物修缮、开发的项目,禁止擅自改建、破坏。在自然资源保护上,借助《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规范对天堂寨等自然景区的开发活动,限制过度建设,管控游客容量,避免生态破坏。通过《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有效保护了六安红色资源。经过大规模有效保护,我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949处、馆藏文物1.3万余件、非物质文化遗产300余项,共开发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27处,3A级景区23处。
执法“亮剑” 文旅服务再升级。创新“首席安全官+推荐官+志愿者”三官联动机制,打造长三角“安心游”标杆,构建旅游警务“景中有警、警随景动”模式。2024年度出动文旅执法人员2.05万人次,执法检查超8000家次,整改安全隐患273条,游客满意度达98%。六安以“安心购、无忧行”为核心,将安全服务从“底线保障”升华为“核心竞争力”。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旅游法》等行业法律法规和服务标准,大力开展“极致服务看六安”行动,引导文旅市场围绕行业安全和旅游服务不断进行主动提升和持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