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课题组
摘要: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融合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文化旅游融合对促进皖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剖析影响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皖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及对策建议。本课题为2014年市政府发展研究室、市文广新局承担的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重点课题之一。
皖西位于大别山区,处于中国东西、南北的过渡地带,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加快皖西发展,推进老区崛起,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意义重大。
一、皖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日益紧密。
1、文化旅游融合的必然性。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强融合性、高品牌影响力等特点,为旅游产业提供新的增长点,可以开发交叉旅游、边缘旅游,满足多元旅游的需求,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文化产业发展又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创意源泉,进一步拓展了文化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和领域。两者融合发展必将加快两个产业的优化升级。近年来,皖西立足资源,积极推进旅游业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由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上作了积极探索,既加速了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又传承保护了皖西文化遗产。
2、文化旅游融合的重要性。皖西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增长潜力巨大的地区。皖西大别山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同时也是省会城市及其它城市的重要水源保护地。
文化旅游融合相得益彰,两者相互促进,可以实现互赢,极大的拉动经济增长。一是文化旅游项目具有低能耗、低污染和知识密集性的特点,促进深度融合,是提升地方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对于皖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二是对于促进皖西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催生新兴业态、优化资源配置,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三是对于深入挖掘和开发大别山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实现绿色发展具有加速作用。四是文化旅游具有互融互动特点,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旅游的核心,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巨大市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具有互促互动作用。通过近年的努力,皖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效显现。2013年,六安市文化产业创收47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4.4%。全市共登记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060个,从业人员2万多人。经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以文化娱乐、广告传媒、印刷发行、创意设计、艺术培训、工艺品生产加工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门类。先后有15个重点文化项目进入省“861”行动计划,10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进入全市文化产业项目库。在旅游业上,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点(区)61处,4A级以上旅游景点21家,其中5A级1家。2014年共接待游客约241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16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和25%。
3、文化产业融合可行性。一是独特的资源为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前提。皖西位于大别山腹地,是中原与长江流域、东西连接的过渡地带,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是楚汉故地、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目前全市现有国家文保单位11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中国名镇1处,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4处。这里是上古四圣皋陶封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古城墙、2005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六安古王陵;这里是红四方面军主要诞生地、红军故乡、将军之乡,走出了108位共和国开国将军。这里境内有大别山主峰和主脉,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有闻名遐迩的世界七大人工灌溉工程之一、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的淠史杭,有中国第一大人工塘安丰塘和六大水库。二是区位优势为融合发展拓展了巨大空间。历史上皖西地处边远,交通闭塞,但随着基础设施迅速改善,境内沪陕、合淮阜、沪蓉、济广、合界5条高速公路,合九、宁西、沪汉蓉、阜六潜4条铁路纵横全境。六安为国家陆路交通枢纽城市,距合肥新桥国际机场40公里,处于省会合肥形成半小时经济圈、上海4小时经济圈内,境内形成了路网纵横的立体交通格局。目前全市正着力建设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赴六安考察调研时确定支持的大别山旅游快速通道,该项目建成后,将六安所在的大别山主要文化旅游景区连为一体,皖西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彰显,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将拓展得更大。三是融合发展已有了坚实基础。主要表现在:首先,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日益彰显。2014年全市共谋划重大文化旅游项目58个,总投资达500亿元以上。制定了《六安市旅游业重点项目四年行动计划》,编撰了年度重大文化旅游招商项目册。排定六安茶谷、大别山旅游扶贫通道、九十里山水画廊等13个具有牵动性、规模性的重点旅游项目,有效推进五大旅游区和四条旅游精品线路项目建设进度。霍山大峡谷漂流白云峡瀑布群景区通过招商整合,河南尧山旅游投资集团投资2.28亿元进行了联合开发。大别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大别山(霍山)旅游集散综合服务中心、大别山第一竹海、霍山大峡谷漂流白云峡瀑布群、六万寨旅游度假区等一批牵动性的重大项目纷纷签约落地并启动建设。红街、悠然蓝溪等大型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大型项目已经启动并初见成效。其次,文化旅游精品不断涌现。市各级文艺团体积极开发和利用皖西庐剧、大别山民歌剧、抬阁肘阁等地方剧种和地方特色文艺作品,为外地游客观光助兴。如未来演艺公司先后编排了《万佛湖畔好风光》、《茶韵》等一系列具有六安地方特色的节目,宣传湖光山色,繁荣景区文化生活。再次,文化旅游品牌不断提升。运用市场化手段,先后举办了大别山(六安)山水文化节、六安瓜片茶文化旅游节、中国大别山民歌会、大别山读书节、大别山民俗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动,为两者融合搭建了平台。四是文化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撤地设市以来,市先后建成了皖西博物馆新馆、中央公园等多处休闲性文化广场,完成南北双塔、独山革命旧址群等文物抢救、维修工程。
二、影响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与皖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需求比,皖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明显不足,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融合不紧,内涵不足。目前皖西文化旅游总体上停留在单纯的观光游、休闲度假游上,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创新不够,特别是一些地方的优秀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从而形成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文化旅游“两张皮”,旅游景区有看头,无说头;文化景区有说头,没看头:红色景区热的时间少、冷的时间多,可游性、可参与性不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一个是,多数景区文化内涵不深,没有文化主题,或主题不鲜明,缺少影响震撼大的文化旅游精品,缺乏持久引吸力。比如,目前大别山境内的5A景区天堂寨、4A景区万佛湖都是靠天然美景取胜,文化元素不足。
2、配套不够,链条偏短。目前,皖西文化旅游更多地表现在景区开发上,而吃、住、购、娱环节整合不够,产业链条短,各环节松散,多数景区游客仅仅看看,留不住人,享受不到“白天看景点、途中有购物、晚上观演出”的“一条龙”服务。景区普遍缺少具有皖西地方特色的购物场所、风味餐饮、演出场所、娱乐活动等,文化创意产业少。从而导致皖西文化旅游综合效益差,2014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比重、旅游者人均消费水平等与全省相比偏低,这与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大市的地位不太相称。
3、体制不顺,联动乏力。文化旅游融合牵涉面广,目前皖西文化旅游涉及到文化、旅游、水利、林业、建设、规划、土地、交通、环境等部门分头管理,各个部门工作性质各有差异,侧重点各不相同,往往单打一、各顾各,难能形成融合发展的合力,分散了投入和用力方向,弱化了竞争力。
三、皖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点
根据目前皖西现有资源条件、开发情况以及未来的市场分析,我们设想,到2020年,皖西文化旅游应基本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文化产业的先导作用更加突出,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显著提升,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皖西文化旅游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产权的皖西文化旅游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皖西文化旅游精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皖西新型城镇。皖西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明显提高,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和促进皖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针对皖西经济发展功能区划分定位和特色,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应重点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区域性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布局。根据文化部、财政部《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建议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要素有效配置,促进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推进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有示范效应的特色文化产业带。重点打造三大特色性文化旅游区域,即以六安市区为中心板块,以金寨县为核心区域,以独山等地为重点支撑的六安大别山红色文化旅游区域;以天堂寨、白马尖、万佛湖等景区为重点,金安、裕安旅游景点为侧应的南部生态文化旅游区域;以寿县、金安为重点,霍邱、叶集与之呼应的古文化旅游区域。力争通过3-5年的建设,实现三大文化旅游园区品牌形象突出,文化旅游产品特色明显,综合服务配套完善,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旅游景区。
2、谋划一批牵动力强的文化旅游项目。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发展,逐步解决我市一些旅游景区“有说头、没看头”的尴尬局面,使资源优势通过项目谋划和建设逐步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重点要将文化贯穿和体现在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要素中,同时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深挖景区文化内涵,增加景区的艺术涵养和文化普及,逐步引导由单纯观光型向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业态转变。大胆探索将皖西民间风俗文化,大别山地域美食文化,寿县豆腐文化,根雕、剪纸等民间工艺美术制作,山歌、庐剧等文化表演项目转化为旅游产品,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做到两者融合,相得益彰。构筑以精品文化景点为基础,以戏曲交流、辞赋吟诵、温泉体验、赛事观赏等文化旅游活动为核心、以节庆活动为平台、以创意设计、文化会展、演艺娱乐、网络营销、数字服务等新型业态为手段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3、鼓励发展具有皖西地域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引导皖西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与建筑、园林、农业、体育、餐饮、服装、生活日用品等领域融合发展,培育新的文化旅游类型和新兴业态。大力发展具有大别山地方特色和楚风皖韵的旅游产业,鼓励皖西演艺产品内容和形式创新。如金安区的特色表演节目“邀大岭”,打造后可成为上古时期皋陶祭祀文化的代表作,进入各旅游区进行表演;继续培育金寨县的“天侃节”系列产品,使之成为皖西节庆文化的一个响亮品牌。皖西特色文化展览业可依托大别山农耕文化资源,实现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分类建设文博类、休憩类、互动类、体验类等精品文化旅游景点,满足游客历史探秘、名人踪迹、书画欣赏等文化旅游深度体验的要求。
4、建设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深度开发皖西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有序集聚,形成一批集聚效应明显、孵化功能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集群。按照“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思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支持大型项目落地、重点骨干企业做强做大,走可持续性发展、调整升级稳增长之路等。按照《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挖掘传承好大别山民风风俗、礼仪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力争将以金寨、霍山、裕安为重点的大别山农耕文化生态保护区域尽早列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5、打造皖西特色文化旅游城镇和乡村。将延续皖西城乡历史文脉,承载皖西文化记忆和乡愁的项目列入发展重点,逐步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特点的皖西文化旅游城镇和乡村。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很好地结合起来,加快对寿春城遗址、中华皋陶文化园、六安国王陵大遗址公园、霍邱安阳山文化旅游项目等特色文化集聚园区建设。以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万佛湖水上公园及铜锣寨、张店大峡谷等依托,大力发展登山、观湖、越野、漂流等多种绿色休闲项目,形成山林、水上和各类绿色文化旅游线路。加快对金寨红军纪念园、独山革命旧址群、苏家埠战役旧址、张家店战役旧址、新四军第四支队旧址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整体保护与开发,深化大别山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内涵。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文化旅游产品来精心打造,积极发展集乡村休闲度假、古镇古村落游、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新业态。
6、培育皖西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紧紧围绕“打造大别山知名品牌,把皖西建成华东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要求,根据皖西山区、丘陵、淮河平原的特点,支持各地实施“一地(县、镇、村)一品”战略,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突出文化内涵,精心设计包装,打造一些具有当地特色、适合外地人观赏的节目,开发制造一批各种质地的皋陶像、独角兽,打造好皖西玉龙、金寨丝绸、霍邱柳编、寿县紫金砚、六安一品斋等系列文化旅游艺术品,作为文化旅游纪念品推介,变文化资源为旅游特色商品。发挥皖西有代表性民间手工艺人、工艺美术大师和文化名人在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中的作用,建立特色文化品牌论证和发布机制,完善传统工艺、技艺的认定保护机制,鼓励挖掘、保护、发展如“徽六牌”中华老字号等民间特色传统技艺,加强特色文化产业申报原产地标记,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力度。
四、加快皖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措施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对旅游产业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创新,对旅游资源文化优势的确认和把握,利用好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有利条件,依托特色资源,融入文化元素,加快形成“赏景点、品文化”的旅游发展格局。
1、强化政府统筹。文化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政府必须把文化旅游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不断提升融合水平。一是规划引领。突出前瞻性和实用性,编制皖西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规划,确定近期和中长期皖西文化旅游业发展重点方向和领域,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资本、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实现产业和要素间有机融合,打造文化旅游新业态。同时,根据文化旅游总规编制专项规划及重点旅游景区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凸显我市独特的文化与地域资源禀赋,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更为科学、可行的引导。进一步加强对相关规划的宣传、落实和督查,确保规划依法规范和引领作用。二是理顺体制。尽快建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相关部门间的协作,促进文化与旅游在规划编制、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市场监管、宣传推广、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紧密结合,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无缝链接,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组建文化旅游产业集团,改变旅游文化资源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的状况;建立健全正常的议事、调度、督促检查制度,强化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三是政策扶持。建议出台促进皖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政策措施,加大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落实放宽文化产业准入领域政策,支持各种社会资本投入皖西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精心编制符合国家和省文化旅游发展资金重点支持方向的项目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各类项目资金,综合运用规划、投资、产业、价格、金融等政策扶持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办文化旅游的活力。
2、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多渠道融资办法,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一方面,加强政府投入引导。将市财政每年的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旅游业发展资金合二为一,以奖代补,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同时,千方百计争取并统筹使用好国家和省旅游发展、文物保护、文化发展、红色旅游、环保治理、生态建设、省美好乡村建设等各类专项资金,更多地投入文化旅游业融合中。另一方面,加强市场化运作。这是解决融资问题的最根本、最好的办法。政府拥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有形资源和冠名权、特许经营权、政策等有形、无形的两大资源,应注意运用市场的办法、经营的手段,把资源变成旅游发展的资本来运作。目前皖西旅游景区承包租赁中,普遍存在着租赁期过长、责任约束力不强的现象,导致景区公司重收入、轻投入,重眼前开发、忽视长远建设的问题。改进完善景区承包、租赁等办法,有效地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充分挖掘民资民力。
3、加强营销造势,提升皖西文化旅游形象。文化旅游是吸引眼球的产业,必须通过营销造势,提高品牌形象和吸引力。应着力从四个方面抓起:一是创意策划,打造精品。广西的《印象刘三姐》、云南的《印象丽江》、山西的《又见平遥》等都是文化旅游的精品,是创意的成功范例。《印象丽江》,每晚两场演出,场场爆满,一年的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2个亿,一台演艺节目火爆的背后是通过创意策划,将浓厚的文化底蕴与景区融入为一体。皖西历史文化名人荟翠,皋陶、孙叔敖、刘安、文翁、周瑜、方振武、朱蕴山、蒋光慈等,都是皖西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资源。争取与省乃至国家影视部门联手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尤其是一两部震撼人心的高水平的精品,提高旅游文化品位,以魅力凝聚人气。二是节庆活动,营造氛围。创新现代主题节庆活动,使节庆活动变成组织规模大、集中度高的旅游活动载体,提升六安整体形象。市里统一牵头策划包装中国六安瓜片节、中华皋陶文化节、中国大别山红军文化节、万佛湖龙舟赛等旅游文化节庆活动。积极争取世艇锦标赛等一系列重大赛事活动在六安举办。加强体育旅游基地建设,壮大皖西运动休闲旅游产业。三是整体宣传,提升形象。全市统筹策划,统一制作旅游光盘、地图、画册及广告宣传品,特别是要争取在央视等重要媒体上有皖西的文化旅游形象和声音。宣传应注重整体性,坚持政府牵头、市场运作、企业唱戏的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四是加强协作,拓展市场。加强与长三角区域、环巢湖区域、大别山区域、武汉区域的文化旅游协作,消除壁垒,实现互通共赢。鼓励皖西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参加各类推介会、促销会,尽可能多开通大别山旅游专列。积极走出去,到主要客源地举行重大的文化旅游促销活动。
4、进一步改善旅游环境。一是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制定全市旅游交通规划,提出分步实施方案。重点推进文化旅游景区与机场、铁路、高速路、国道连接线的建设,加快实施大别山旅游快速通道,尽快实现皖西重要文化旅游景区交通循环畅通。二是加大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力度。继续开展景区集中整治活动,治理污染源,确保“三废”达标排放;拆除通往景区沿途的违章搭建,确保道路畅通、环境和谐。严格限制污染项目进入景区,特别是要加强乡村垃圾治理,强化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和办法。三是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及对我市旅游业的推介促销作用。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监管,严格准入制度,强化投诉处理与执法力度,为游客创造一个舒适愉快的文化旅游环境。
课题牵头人:王有正 市政府发展研究室副主任
主要成员: 周晓峰 市政府办公室副调研员
戚卫国 市文广新局文化产业科科长
张成伟 市政府办公室信息科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