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纸话新春 铰花诉传承
剪纸,来自远离工业时代的过去,是安静又纯粹的手艺。潮流迭代中,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这些传承上百年的老技艺也都在面临消逝的危机。在金安区翁墩乡,新年依旧是从剪纸开始,“富贵牡丹”、“四猴闹春”、“喜鹊上梅梢”……年味在红彤彤的剪纸间逐渐氤氲开来。
1月15日,六安迎来难得的暖和天气。记者驱车赶往金安区翁墩乡,因为那天的翁墩中学有一堂特殊的课,孩子们将与翁墩乡知名剪纸艺人徐圣年一起学习剪“猴子闹春”。
金安区翁墩乡位于我市北部,这里的剪纸远近闻名,九十年代中期还曾受到时任中宣部副部长高占祥的称赞,题词:“文化兴乡一枝花。”
走进翁墩,乡村道路两旁的民居墙壁上都有剪纸样式的主题农民画,或是宣扬新时代文明,或是宣传传统美德,别有韵味的农民文化气息迎面扑来。
翁墩中学校园内更是随处可见剪纸文化的身影,走廊上、教室里都贴有各式花样的剪纸。在翁墩中学的一间教室里,民间剪纸艺人徐圣年正站在讲台上,手拿剪刀、红纸为孩子们展示猴子的剪法。该校自从2014年开展“剪纸进课堂”以来,徐圣年已不知是第几次站在孩子们面前。
“我们这儿会剪纸的村民很多,孩子们耳濡目染也都会剪。”徐圣年开始剪纸的年龄远比这些孩子小,绣鞋花的妈妈是徐圣年的第一位老师。到徐圣年结婚时,他为筹备婚礼所剪的各式花样已让十里八村的乡亲赞叹不已,遇到红白喜事纷纷请他剪纸。
2004年5月,他在安徽省首届民间工艺品博展会上凭借作品“回娘家”荣获银奖;同年6月,他在六安市首届民间艺术交流会作的作品“放牛娃”荣获一等奖。“马上将迎来猴年。把两只猴子剪倒着,这就代表着猴年到了。剪纸艺人跟作家不一样,我们不会说,想表达的感情、思想全在剪纸里,它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徐圣年拿着剪刀,剪出了四猴闹春。
课堂上,剪刀在红纸间飞舞,一只只猴子在孩子们的手中逐渐显出活灵活现的形状来。2013年翁墩乡做出决定,在全乡中小学开设剪纸艺术选修课。以徐圣年为代表的翁墩乡知名剪纸艺人走进中小学传授剪纸技艺,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并初步掌握这门传统民间艺术,并在其中发掘有潜力者重点培养,作为翁墩剪纸传承的储备人才。
纪冉冉是翁墩中学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迈进中学门槛的她对一切学习生活都感到新鲜。最让她感兴趣的就是学校组织的剪纸小组,但是“报名参加剪纸小组的人太多了,我没参加上”。可这并不妨碍纪冉冉对剪纸的兴趣,课余时间,她就在家里带着弟弟一起剪纸。这个年长弟弟好几岁的小姐姐此时就变成了一个“小老师”,总会剪出一些她觉得好看的窗花给弟弟玩。
纪冉冉的爸爸在城里打工,她和弟弟、妈妈留在家里。纪冉冉最开心的日子就是爸爸回来的时候,那时爸爸就会带她和弟弟到超市买玩具、零食还有她想要的彩纸。快要过年了,纪冉冉也学会了自己剪“喜”字。
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同凡响。曾经,人们跟春节也就隔着“窗花”的距离,腊月百花凋零,盛开在窗户上的红纸花让人们心中的“年”更加具体。
如今,商业发达、百业俱兴,即便是在隆冬,也照样能从鲜花店买到娇艳的鲜花,但是翁墩剪纸从未因此而远去。据翁墩乡党委委员张文洋介绍,现在该乡已成立农民剪纸艺术协会,有会员53人,年产大型作品200多幅。目前翁墩剪纸已获批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翁墩剪纸多次参与省、市、区的旅游产品大赛,均获得广泛好评。现在翁墩乡正以“九十里山水画廊”为契机,积极打造剪纸产业化,争取把翁敦剪纸打造成金安区乃至我市的旅游产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