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天堂寨镇古老民歌“挣颈红”将得以传承
近日,皖西音乐学院教授喻林、皖西艺术学院副教授沈炳毅和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师陈晓在县文广新局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冒着炎热酷暑,来到天堂寨镇调研民俗文化。
2014年,喻林教授在县文广新局的引荐下,来到天堂寨镇调研皖西大别山生态民歌文化,无意间发现了原生态民歌“挣颈红”,他回去后写了很多调研材料,受他的影响他的这几位同事也慕名而来。“挣颈红”是大别山地区最古老的民歌之一,因为演唱时嗓音很高,发声时往往颈脖挣得发红而得名,其曲式结构为两个相同乐句构成乐段,结尾重复前一句,一般采用高腔,多用真假嗓相结合的唱法,音质响亮而尖锐,音域激越而高亢,且有直抒而自由的旋律。
喻林教授一行来到马石村走访了明言周等几位民间老艺人,聆听了他们高亢嘹亮的民歌“挣颈红”,“栽秧歌”、“蒿秧歌”、“放牛歌”等等。他们与几位老艺人亲切交谈、切磋,了解“挣颈红”的由来,他们为在民间很少有人唱这种古老的民歌而感到惋惜,更为这种古老的民歌即将失传而深感忧心。沈炳毅教授深有感触地说,他要让他的学生来学这种古老的歌,让民间古老即将失传的民俗文化“挣颈红”得以传承。
天堂寨镇有着丰厚的民间民俗基础,民歌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地方特色浓厚,早在清代时期,山歌差不多成了山区群众劳动时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唱民歌成为劳动的人们彼此交流情感的需求,深受群众的青睐,并一直流传至今。为保护当地民俗文化,该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挖掘和培育了大批民间艺人,梳理和创作了几十首原创民歌民俗节目,搭建了天贶节等对外集中宣传和展示的平台,使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刘绘春图文)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