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县以民宿经济为抓手,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霍山县把发展精品民宿作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切入口,有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6月,全县民宿增至600余家,共有床位2.8万张、餐位3.2万个,创建国家丙级旅游民宿1家、皖美金宿3家、皖美银宿8家、“大别·乡宿”9家,累计接待游客56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9.37亿元。
陡沙河畔民宿
一、坚持提质培优,推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差异化发展。以“全景霍山、全域旅游”为主题,构建“一环、两核、三组团”乡村旅游发展格局,统筹考虑“环山、滨水、临田、伴林、依景”等因素,推进民宿差异化发展。依托白马尖、六万情峡、大峡谷漂流等景区,布局建设70多家民宿;探索将三线厂闲置厂房升级改造为精品民宿,在保留“工业风”同时配置露天庭院、自助厨房等设施;鼓励但家庙、与儿街等近郊乡镇打造亲子型、城郊型民宿。
强化资金支持。出台《霍山县加快旅游民宿发展实施意见》,强化“大别山人家”、国家等级民宿等创建奖励,兑现2023年度奖补资金300余万元,营造旅游民宿发展浓厚“赛马”氛围。累计统筹利用红色旅游专项债项目、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4.05亿元,用于支持民宿开发建设及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突出乡愁特色。成立县旅游民宿协会,推行民宿环境“十有”和服务“五心”标准,引导民宿经营者将民宿与民俗、非遗、地方特色文化结合起来,让游客参与到霍山黄芽、红灯笼泡椒等传统制作技艺中来,变“卖床位”为“卖创意”。发动农户参与美丽庭院建设,以“微改造”为抓手,因地制宜打造小茶园、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等生态景观。开发田间趣味捕鱼、农耕文化体验、长桌宴等特色活动,让民宿与农村景、农事活、农屋情、农家饭、农文化相映成趣。
宋家河古村茶栈
二、坚持乘风造势,做靓整体民宿品牌
重招引。梳理优质民宿资源,编制全县旅游民宿招商项目册,涵盖乡村旅游(民宿)项目38个,赴上海、武汉、南京等地开展民宿推介、招商,引进上海沁居、江苏华怡明都等10余家民宿龙头企业,以新改建、托管经营等方式参与民宿运营管理。培育出“大别山人家”“漫宿”等一批民宿品牌,花开半朵、陡沙河畔、影寓等山居慢生活民宿成为“网红打卡地”。
育人才。将民宿从业人员列入乡村振兴、商贸服务、文旅人才培训计划,2023年采取座谈交流、集中培训、外出学习等方式培训1000余人次;开展客房服务、厨艺比拼、旅游讲解、民宿服务大PK活动40余场次,打造一支懂经营、善管理、高素质、专业化的旅游民宿人才队伍。
强营销。邀请新华社、人民网、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走进霍山,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推介民宿,刊发报道40多篇;与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合作,开展多渠道“种草”宣传,浏览点击量达1300万;邀请网络大V、旅游博主、达人、素人等探店推广,策划民宿热搜冲榜活动;组织乡村音乐节、开茶节等特色活动,提高旅游民宿曝光度。抢抓与上海对口合作机遇,举办安徽霍山(上海青浦)文旅推介会,启动“车轮滚滚·春暖大别山”上海—六安自驾游活动,发放文旅消费券62万元,有效激发旅游民宿市场活力。
白鹭园·峪墅山庄
三、坚持联农富农,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农房变客房。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发展旅游民宿基础较好的41个村,对158户闲置民房、宅基地和49处闲置公共设施进行收储或租赁盘活,统筹开发旅游民宿项目,累计撬动社会资本2亿余元,打造落儿岭、单龙寺、太阳、上土市等乡镇重点民宿集聚区。目前,仅上土市镇就有温泉酒店1家、民宿136家,可容纳房客6000余人,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
农品变商品。按照游客需求,定制“民宿+特色种植”“民宿+特色养殖”菜单,就近采购当地农户蔬菜、家畜肉类等农产品;将大别山风景道(霍山段)沿线节点30余家民宿打造成特色农产品展销平台,大力推广霍山石斛、霍山黄芽、红灯笼泡椒、蒿子粑粑、野生木耳等“霍货有名”旅游商品,延长民宿经济产业链。2023年,宋家河古村茶宿带动农特产品销售1200万元。
农民变股民。鼓励大别山风景道沿线、重点景区周边农户兴办民宿、农家乐,吸纳1.1万名劳动力就业,成为民宿老板、管家、餐饮服务员、导游等,部分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参与管理和分红,从打工人变成收租户,实现在家门口有景看、有活干、有钱赚、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