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县多举措推动文旅发展跑出“加速度”
近年来,霍邱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扎实推进旅游与文化、工业、农业、教育、康养等各业态融合,促使文旅发展驶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
一是“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大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为发展红色旅游、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奠定基础。一是深入挖掘县域红色旅游资源,精心编制全县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形成了内容详实、功能齐全、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规范文本。二是推进红色旅游景区“提标进阶”,实施了烈士陵园、李氏庄园、李特故居、红25军军部旧址、城西湖军垦文化陈列室、安阳山红色文化博览馆等项目的建设与提升工程,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强化景区管理,优化服务品质。三是激发红色旅游发展活力,促进红色旅游与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项目融合发展,力图“以红色精神感染人、绿色美景留住人、古色文化陶冶人”,形成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霍邱红色历史追忆游”精品线路。
二是“工业文明+旅游”融合发展。鼓励支持六钢集团、金安矿业、金日晟矿业、临水酒业等发展特色工业旅游项目。启动六钢景区创建工作,编制《六安钢铁文化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金安矿业园景区投入资金500万元,对景区基础服务功能及工业游览项目进行整改提升,推动景区提质增效。金日晟矿业公司紧紧围绕“矿冶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深度挖掘铁矿文化内涵,累计投入资金1.18亿元,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温泉酒店、智能矿山展示中心、红色精神传承馆、研学营地、矿业采选设备展示区、蒙古风情园等基础服务设施和特色体验项目,提升了景区公共服务水平和游客参与度。
三是“非遗研学+旅游”融合发展。为进一步深挖淮河文化、传承非遗工艺、增添景区活力,近年来,投资600多万元,在临淮岗景区内强力打造占地6000多平方米、展出农耕器具和非遗作品8000多件的淮河文化园,园内设淮河农耕民俗馆、临淮泥塑艺术馆和柳编文化博物馆,将国家级非遗项目淮河柳编、省级非遗项目临淮泥塑,以及剪纸、烙画等一批市级非遗文化集中起来,陈列了霍邱从远古时期到近代的传统农具、水利灌溉设备、冬藏粮储、食物加工、泥塑作品、柳编展品等物件,充分展现了霍邱民俗、农耕文化和非遗文化特色,见证了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变迁。淮河文化园作为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开发了灵活多样的研学课程、项目等,能够让广大游客和前来研学的学生在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指导下,亲手编制花篮、灯具等各种柳编制品,亲手捏制小动物、杯具等泥塑作品。通过动手操作,让参与者了解泥塑、柳编的制作过程,提高参与者对非遗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认识,增强自信心和使命感,培养爱学习、爱劳动、爱自然的良好品质。正所谓“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淮河文化园“研学三馆”不仅为弘扬淮河民俗文化和促进霍邱旅游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将成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淮河民俗文化新的“精神家园”。淮河文化园的建成开放,每年吸纳2万多名中小学生前来研学,增加临淮岗景区游客近5万人次。
四是“和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结合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倾力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黄泊渡村依托城东湖优质自然资源,投入资金3200万元,建设游客中心、民俗会、采摘园、精品民宿、沿湖露营地等项目;李西圩村依托李氏庄园历史文物资源,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设游客中心、精品民宿、非遗工坊、研学基地等项目;坎山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投入资金1500万元,打造口袋公园、野趣植物园、农耕文化馆等项目。精心培育打造一批地域特征鲜明、设施服务完备、示范效果显著的精品民宿,建成“荷香小筑”精品民宿,新建“少间·烟泊渡”、“学耕蔬院”精品民宿。近年来,霍邱县对60个乡村旅游点进行“双微”提升,各提升点合理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实施“微创意、微改造”,促进“精提升”。培育建设10家旅游民宿,城西湖万亩荷花基地成功入选安徽省第二批乡村旅游“后备箱”基地,花园健园生态园成功入选“安徽省百佳乡村旅游示范点”,曹庙镇吴阳村获评市级特色美食村。